《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指出,到2025年,形成年生产能力动力电池11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

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

4月12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

从规划背景来看,近年来,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源优势稳步增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贵州省聚焦新能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产业,坚持三元、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形成了以中伟科技、容百科技、振华新材料为代表的三元材料体系;以磷化集团、胜威化工、贵州裕能、安达科技等为代表的磷酸铁锂材料体系。负极材料主要集中在黔西南州,包括晖阳、鑫茂等企业;新能源电池拥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电解液、电解质及上游添加剂主要有航盛、磷化开泰、贵州兴锂、光瑞科技等企业。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105.8%;202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115.6%。

从发展目标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又一重要增长极。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5年,形成年生产能力动力电池11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形成集锂原料-基础锂盐-电池四大材料及辅材-电池结构件/设备-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回收及电池检测平台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品种类比重达到50%。同时,充分利用各研发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新型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20%。

3.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到2025年,建成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0家,上市企业5家。

4.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申建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第三方平台1个。

到2030年,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规模力争达到万亿级,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之一;全产业链高度协同发展,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全省范围内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化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从重点任务来看,《规划》指出,立足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和磷矿等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核心技术发展趋势,重点聚焦新能源电池、上游材料、电池配套、电池回收、低碳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全面分析各领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打造贵州省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体系。

其中,《规划》要求,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应用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产业,加快推进现有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同时拓展研发新型模块化、高性能新能源电池产品,以及锂硫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1.锂离子电池。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高充电倍率的需求,重点发展高镍三元电池、磷酸铁锂、“CTB”以及“CTC”等电池产品。

2.钠离子电池。支持企业进行钠离子电池补钠、钠离子电池制备以及“钠-锂混合”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体系,推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

3.新型电池。加大新型材料的应用,依托现有企业、高校及研发平台,前瞻性地进行燃料电池、富锂锰基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技术的研发突破,力争2025年实现单体400Wh/kg、系统280Wh/kg的新型锂离子产品产业化和整车应用。

同时,《规划》明确,完善上游电池材料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动磷、锰、铝、萤石矿等矿产资源就近开发利用。以新能源电池材料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原则,扶持壮大正极材料产业,积极引进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企业向贵州省聚集,促进上游矿产资源与下游材料及电池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多元化发展新能源电池配套体系。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积极布局和拓展锂电设备、电池结构件、电源管理系统等配套产业。依托梅岭电源“动力电池及材料检测中心”,发挥省质检院、省机电院相关国家质检中心平台作用,搭建第三方电池检测平台,积极推进其发展为国家级第三方电池检测平台。

加快打造电池回收产业新优势。推动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形成新能源产业闭环,缓解贵州省锂、镍、钴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附件原文: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pdf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电池材料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