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内容来看,3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储能依然占据大头,电池材料项目布局相对较少。此外,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在3月依然有大项目持续上马。

图片来源:远景动力

图片来源:远景动力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184.6GWh,累计同比增长33.5%;合计累计销量为167.7GWh,累计同比增长35.5%。

其中,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75.8GWh,环比回升,增长73.8%,同比增长39.8%;合计销量为73.2GWh,环比增长96.1%,同比增长49.5%。

虽然电池产销同比增长,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投资扩产的脚步上,相关企业的动作已愈发谨慎。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3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投资扩产新项目33个,其中有26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537.27亿元。

2024年3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汇总

从投资主体来看,3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依旧不见头部企业的大手笔投资。从投资金额来看,相较此前热度也缩水不少,其中,百亿级项目仅有1个,50-100亿投资的有4个,10-50亿的8个,1-10亿的13个。从项目内容来看,3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储能依然占据大头,电池材料项目布局相对较少。此外,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在3月依然有大项目持续上马

储能价格再创新低 

近年来,在追“光”逐“电”中,储能产业迅速崛起,新老玩家大批量涌入,项目投资加快落地,2024年,即使是在产能过剩危机下,储能赛道也从未停止布局脚步

上述统计在内的33个投资扩产新项目中,明确标明与储能相关的项目就有18个,超过一半的比例。可以说,在3月,我国储能产业布局依旧火热。其中,14个项目公布投资金额,共计约230.5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约16.47亿元。

在新项目规划持续发布的同时,储能产业内卷也在持续发酵升级,其中,不少产品价格降至腰斩之后,仍在不断下探。

3月,许继电气中标新疆立新能源75MW/3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价格0.564元/Wh,再次刷新储能系统低价。要知道,在2023年这个时候,我国储能市场系统报价还在1元/Wh左右,如今已跌破0.6元/Wh。与此同时,储能电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也在同步下行,2023年年初还接近1元/Wh,今年3月也已跌至不足0.35元/Wh,降幅之大堪称“膝斩”。而据SMM测算,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理论成本约为0.34元/Wh,相关企业已在成本线边缘徘徊。

“储能的价格还会下行,现在还不是‘底’。”近日,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当下内卷的看法,其认为,“卷”是行业“甜蜜的烦恼”,恰恰说明行业有活力。

与田庆军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刘刚,他表示,一直没有价格战的行业也不是好行业。其认为,2024年将是一个大筛选的过程,最迟到明年上半年结束,优胜劣汰后,将会分流很多,届时,大家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好,好的电芯利润还是可以实现的。

其实,细想一下,当下的储能赛道,就像钢铁、光伏等行业曾经上演过的“剧本”一样,正面临扩产潮带来的产业洗牌,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或成为储能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年。而要想留在牌桌上,降本增效,打出有效的创新牌,才能进一步发力,赢得市场份额。

创新就要向技术发力,从近期消息来看,相关头部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正持续加速:安全加创新赋能下,欣旺达动力314Ah电芯已应用工商业储能场景;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天恒储能系统”,集“5年零衰减,6.25MWh、多维真安全”于一体;蜂巢能源发布全新“飞叠+短刀”储能电芯升级产品:L500-350Ah、L500-730Ah飞叠短刀储能电芯;光伏头部企业晶科能源正式发布蓝鲸5MWh大型储能系统SunTera G2以及314Ah自研电芯;远景发布全球首个面向新型能源系统的全新智慧储能系统——EnPower智慧储能,搭载远景动力全新一代350Ah储能专用电芯,循环寿命提升至15000次……

在当前传统锂电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迭代实现降本增效是行业正在发展的趋势。在田庆军看来,未来储能还有很大的技术进步空间,储能度电成本一定会到0.1元以下。不稳定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储能的度电成本0.3元以下,真正的能源革命就能够实现。

固态电池强势围观

相较于储能产业的冰火两重天,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在3月持续受到关注,并引发强势围观。首先是3月11日,固态电池和钠电池装车数据首次出现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披露的动力电池月度信息中。随后,3月底,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即将量产上车”的海报,更是将固态电池概念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范畴。

这边还在纠结,“白马是马,半固态电池是不是固态电池?”另一边,搭载“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已正式发布。从发布信息来看,“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是由上汽集团投资的清陶能源提供,属于清陶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半固态电池。

概念之争引爆固态电池热点,固态电池概念股接连出现涨停潮。在3月27日晚间,丰山集团、科森科技等上市公司在异动公告中对“固态电池”业务进行澄清,另外,更多公司在互动平台中予以回应:

正极材料领域,新型锂电补锂材料生产商升容科技天使轮融资落地,为下一代长循环锂离子电池及固态电池的量产打好基础。电解质领域,融固新材料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将用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生产线建设;瑞泰新材LiTFSI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中已形成批量销售;天赐材料有明确的技术规划和专利布局;新宙邦及公司参股公司新源邦目前开发的电解质产品可应用于多种电池体系,并已与下游客户开展深入合作。隔膜领域,璞泰来、恩捷股份、东峰集团等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正发力布局固态电池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储备。其中,恩捷股份半固态电池领域合资公司江苏三合已完成部分客户认证,开始试生产;另外,投资10亿元的恒瀛半固态电池高端隔膜项目在3月也迎来新动态,70%左右的自动化设备到场,3条涂布生产线已安装完毕。铜箔领域,德福科技研发和生产的铜箔有给到生产固态电池客户的解决方案,具体体现在多孔铜箔和双面光锂电高抗拉强度的铜箔。

此外,3月26日,日产汽车明确官宣,将提供包括全固态电池(ASSB)在内的多款新型电池技术,以多元化的纯电动汽车解决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2028财年,公司还将发布包括全固态电池在内的多款新电动车型。

一波一波的消息不断传来,固态电池真的来了吗?业内普遍认为,虽然行业内主流厂商正加大固态电池的攻关力度,但目前谈实际商业化还为时过早。

作为电池龙头大哥,宁德时代完全支持固态电池技术,并且已经持续了10年。3月28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几乎每个月我都会看研发人员在固态电池方面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所有的进展,但不知为什么,我们仍然有不少阻碍。”其进一步强调,固态电池只有在使用新型化学材料、负极电极使用纯锂金属的情况下才会有很大优势,要将固态电池推向市场还有很多困难。 在3月中旬的业绩说明会上,曾毓群也曾提及,固态电池距离商品化还很远,但是宁德时代并非不重视这项技术,最近也加大了投入,希望未来在固态电池领域也能做到首屈一指。

固态电池真正落地量产是在什么时候呢?研究机构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预计,其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

其实,在时间节点方面,各固态电池企业量产时间也不尽相同。其中,韩企电池三巨头时间相对较晚:LG新能源计划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三星SDI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投入量产。SKI计划2028年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

美国全固态电池生产商Solid Power此前也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节点定在了2030年之前。

从中国企业来看,全固态量产时间则相对提前:清陶能源表示,2025年会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最终实现的第三代固态电池,就是全固态电池;卫蓝新能源则透露,暂定于2027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广汽埃安此前也宣称,2026年,全固态电池将在因湃产线量产,并率先搭载于昊铂品牌车型。近日,昊铂官微也明确,昊铂全固态电池重大突破:30Ah大容量固态电芯已完成研发,拥有40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可助力电动汽车轻松实现1000公里续航;蔚来近日也宣布首台150度量产电池包正式下线,预计将于第二季度装车……

综上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已在不远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另外一种体现,其行业发展正持续获得新突破,它的快速发展,也将为锂电池产业链带来迭代升级的发展机遇,提供新增量。

结语:

除产业调整和技术发力外,电池网也注意到,电池新能源产业依然处于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去库存持续,相关企业投资扩产节奏持续放缓。今年以来,已有包括*ST新海、科翔股份、美利云、华体科技、黑芝麻等在内的多家公司跨界电池新能源遇阻,更有不少企业在官宣跨界之后,相关电池新能源业务的推进悄无声息,也未见有相关人才招聘信息的传出,悄悄放缓甚至停止了跨界的脚步。

与国内市场不同的是,当前,持续释放新增量的海外市场正持续吸引国内企业布局。仅在3月份的电池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中,相关上市公司在海外市场布局也有所更新:多氟多官宣,设立中外合资公司生产六氟磷酸锂,并面向韩国企业SBH全球电解液工厂供应产品;长虹能源拟2.46亿元在泰国建电池厂;继对印尼贝特瑞增资,并新建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动态后,贝特瑞再发公告,与摩洛哥政府正式签约,正极材料项目预计二季度动工建设……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锂电池
储能
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