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领域已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信号,优势资源会愈发向头部集中,从产品、技术、成本、产能等多角度看,具备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海外产能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保持长期盈利能力与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

负极材料,石墨负极,硅负极材料

近日,多家负极材料领域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以及2023年一季报出炉。从市场表现来看,2022年,受石墨化环节供需关系带来的价格波动,以及电池厂商降本诉求提升,负极材料领域竞争激烈也在加剧。另一方面,行业技术进步持续推进,产品性能不断进步,也给产业链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体来看,负极材料行业的风险与机遇凸显。

负极材料,石墨负极,硅负极材料

中国宝安(000009.SZ)

2022年,中国宝安实现营收319.99亿元,同比增长82.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7亿元,同比增长11.68%。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宝安营收约82.28亿元,同比增加44.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9亿元,同比增加44.94%。

中国宝安集团旗下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贝特瑞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数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

2022年,贝特瑞实现营业收入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实现归属净利润约23.09亿元,同比增长60.27%。

2022年,贝特瑞加大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布局,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祥云县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拟在大理州祥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预计投资23.92亿元;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贝特瑞(香港)新材料有限公司与STELLAR签署《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合资协议》,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开发建设“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4.78亿美元;与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年产40万吨鳞片石墨及20万吨天然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合作意向协议》,双方拟进行深加工合作,共同建设年产40万吨鳞片石墨及20万吨天然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与亿纬锂能签署《增资合同书》,共同对四川贝特瑞进行增资,并计划通过四川贝特瑞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宋家坝产业园区合资建设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建设形成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

杉杉股份(600884.SH)

2022年,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7.02亿元,同比增长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1亿元,同比下降19.42%。2023年第一季度,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4.49亿元,同比下降11.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3亿元,同比下降29.05%。

杉杉股份锂电池材料业务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等。

2022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80.58亿元,同比增长94.63%;实现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53.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54.95%。产销量方面,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生产量194,818.77吨,同比增加91.44%;销售量182,882.30吨,同比增加81.06%。

2022年,杉杉股份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的战略布局,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经完成约70万吨负极材料的产能布局,其中已投产成品产能约20万吨,并规划了四川眉山20万吨、云南安宁30万吨一体化基地,总体产能规模领先。其四川眉山项目一期石墨化产能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投试产,云南安宁项目一期计划在2023年第三季度陆续投试产。此外,公司规划了浙江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将有利于公司形成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规模优势。

2022年,杉杉股份产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快充产品基于优异的性能,实现销量快速增长,出货量占比已提升至60%以上;新型硅基材料实现海外客户的吨级供货,新的中大型项目已通过海外客户的测试和审核,规划浙江宁波4万吨级硅基负极产能,其中一期1万吨产能已开始建设,预计2024年初投试产;钠离子电池用硬碳产品已实现海外内客户的送样验证,国内客户已实现吨级销售;公司与全球主流锂电池企业合作关系持续深化,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海外业务持续突破,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50%。

璞泰来(603659.SH)

2022年,璞泰来实现营业收入154.6亿元,同比增长7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77.5%。2023年一季度,璞泰来实现营业收入36.99亿元,同比增长1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2亿元,同比增长10.26%。

2022年,璞泰来负极材料生产量138,156吨,同比增长36.87%;销售量139,491吨,同比增长43.45%。公司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研发获得客户认可并积极筹划生产基地,钠离子电池硬碳客户验证顺利投入中试。

璞泰来一体化产能布局持续深化,已具备较为完善的负极材料全工序生产制造能力,石墨化、碳化自给率行业领先。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经形成年产15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公司尽快完成四川紫宸一期10万吨负极材料建成投产,加速推进在四川紫宸二期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募投项目建设,力争实现2023年25万吨左右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2025年底实现60万吨的负极材料产能。

璞泰来已布局研制新一代高首效、低膨胀硅基负极产品,后续将加快中试和量产线的建设;生物质硬碳、低成本钠电硬碳及高容量锂电硬碳性能指标领先,随着钠离子电池应用推广,公司完善的产品布局有望率先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此外,在生物质石墨、软碳、多孔硅、复合负极、半固态及固态电池负极等新兴技术路线方向上持续进行研发布局,为下一代量产的主流负极产品奠定技术和工艺储备。

科达制造(600499.SH)

2022年,科达制造实现营业收入111.57亿元,同比增长13.89%;实现净利润42.51亿元,同比增长322.66%。2023年第一季度,科达制造实现营收24.91亿元,同比下滑2.02%;归母净利润4.02亿元,同比下滑55.35%。

负极材料方面,2021年以来,科达制造重点围绕福建子公司推进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建设,2022年,子公司福建科达新能源一期项目中“4万吨/年石墨化”的产能建设建成投产,并逐步释放石墨化产能,1万吨/年人造石墨生产线已于2023年一季度建成。同时,公司同步启动了福建科达新能源二期5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重庆三期5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的筹建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建设完毕。

科达制造2015年开始进入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主要从事石墨化代加工,以及人造石墨、硅碳复合等负极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主要以子公司福建科达新能源、安徽新材料为经营主体,以储能电池领域应用为主。

锂电材料业务方面,2022年,科达制造已形成了“锻后焦-石墨化-人造石墨”一体化,以及新型负极材料技术储备的产业布局。在原有安徽及福建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公司启动了福建科达新能源二期、重庆三期合计10万吨人造石墨的项目建设工作,后续还将围绕福建基地启动扩产技改项目,合计形成国内15万吨人造石墨产能。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关注海外市场,将择机协同境外资源启动5万吨负极材料的海外产能建设,逐步成长为我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突破10亿元的营收规模。

科达制造福建基地一期的1万吨/年人造石墨生产线已于2023年一季度投产,公司同步重点推进福建基地二期5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和重庆三期5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建设,争取于2023年内投产。

易成新能(300080.SZ)

2022年,易成新能营收112.45亿元,同比增长94.63%;归母净利4.83亿元,同比增长399.88%。2023年第一季度,易成新能营业收入21.46亿元,同比增长1.64%,净利润4728万元,同比增长74.84%,易成新能集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制粉、造粒、碳化、石墨化、除磁筛分包装等先进的一体化生产线。

2022年,易成新能充分利用自产针状焦、优质天然石墨、优质改质沥青、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碎等上游材料资源,协同青海3万吨高温石墨化一体化产能、南阳3万吨一体化产能,整合上市公司内部下游锂电池资源,发挥上市公司产业协同在原料、技术、人才、装备、能源资金、成本、供需等核心优势,形成了成熟的负极材料到锂电池一体化产业供需链条。同时,在青海、南阳、禹州、郏县、平顶山、开封等地进行战略布局,建设大规模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产能迅速扩张。

易成新能推动重点项目发展,加快公司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10万吨针状焦的补链强链工作;加快10万吨负极材料基地建设,推动碳化和改性项目上半年完工;青海天蓝二期负极材料石墨化2023年7月份建设完成;南阳天成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2023年8月底投料试生产全力。

中科电气(300035.SZ)

2022年,中科电气营业收入52.57亿元,同比增长139.61%,净利润3.64亿元,同比下降0.35%。2023年第一季度,中科电气营收约10.41亿元,同比增加21.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35亿元。

中科电气锂电具备负极材料全工序、全产线设计、建设、运营的工程化应用能力,公司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艾奇逊石墨化炉,相较于传统石墨化加工产线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国内锂电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公司锂电负极业务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安徽等多地规划布局有生产基地。

2022年,中科电气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9.58亿元,同比增长157.40%;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12万吨、确认收入数量11.40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04.81%和93.24%。

2022年,中科电气全面推进负极产能布局,计划在四川甘眉工业园建设“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其中包含年产13万吨负极和10万吨石墨化生产线;计划在甘肃兰州新区与重庆弗迪合作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布局上游原材料,控股海达新材料,计划在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粉体生产基地项目”,进一步保障原材料供应。

2022年,中科电气石墨类负极材料产量125,469吨,同比增长113.37%;销售量113,961吨,同比增长93.24%;产能114,808吨,在建产能185,000吨,产能利用率109.29%。公司稳步推进云南中科星城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贵安新区中科星城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兰州新区“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四川甘眉“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等新增产能项目的规划及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低排放、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的绿色智能示范工厂,为实施负极材料海外本土化战略做好准备。

翔丰华(300890.SZ)

2022年,翔丰华实现营业收入为23.57亿元,同比增长110.77%;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60.89%。2023年第一季度,翔丰华营收约5.58亿元,同比增加23.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481万元,同比增加约49.43%。

翔丰华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负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2022年度,翔丰华销售负极材料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3.4亿元,全部为销售产生的收入。公司产品已涉及硅碳负极、硬碳负极、B型-二氧化钛、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并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

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翔丰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线,坚持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并重的技术路线,拥有了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开发的高能量密度、低膨胀、长循环等特性的产品均获得下游动力锂电龙头厂商的高度认可。公司自主研发、实施了锂电池低温低成本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是公司基于自身技术团队的开拓性研究,针对动力电池及便携电子领域亟待解决的低温下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高比容量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负极材料解决方案。

2022年,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生产量73,586吨,同比增长87.38%;销售量68,448.66吨,同比增长71.70%。

产品开发方面,翔丰华计划在负极材料及相关产品、新型碳材料产品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技术研究储备和开发。主营负极材料方面,公司计划持续开发高体积能量密度(高容量、高压实、低反弹)、高低温性能优异、高倍率天然/人造产品系列产品、硅碳新型负极产品、硬碳负极产品,继续增强负极市场的竞争能力。非负极材料方面,加快推出石墨烯相关的新产品,打开公司跨领域市场销售的大门。

国民技术(300077.SZ)

2022年,国民技术实现营业收入11.95亿元,同比增长17.47%;净亏损3248.50万元,同比盈转亏。2023年第一季度,国民技术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36.29%;净亏损8421.5万元,同比转亏。

国民技术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业务由控股子公司内蒙古斯诺承担,其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石墨化加工服务。负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和储能等锂电池领域;石墨化加工工艺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2022年,公司石墨化加工除满足内部需求外,也为行业其他用户提供部分石墨化加工服务。

国民技术在内蒙古地区投资建设的石墨化两期产线稳定生产,使得内蒙古工厂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2022年公司持续稳定为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主要客户供货,并分别与前述客户签署了购销合同,就未来合作达成年度供货计划。2022年,内蒙古斯诺启动在湖北省随州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的一期项目计划产能为5万吨,预计将于2023年投产,以满足下游客户需求、解决现有产能不足问题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公司负极材料的产业布局。

2022年,国民技术负极材料生产量14,750.72吨,同比增长80.34%;销售量14,012.37吨,同比增长82.18%。主要是锂电池行业受益汽车电动化发展较快,带动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增长。

2022年,国民技术发挥负极材料一体化布局优势,启动在湖北省随州市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计划产能为5万吨,预计将于2023年投产。

从上述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负极材料领域布局来看,为实现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性的探索,负极材料企业布局石墨类负极材料中加入硅碳、硅氧或其他添加剂,且不断取得新进展。另外,钠电池市场布局渐热,适用于钠电池的硬碳负极材料与现有负极材料工艺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硬碳负极布局升温。

EVTank对硅基负极的发展给予了相对乐观的预期,其认为随着半固态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的逐步量产,硅基负极的渗透率将会快速提升。另外,随着钠离子电池的逐步产业化,预计以硬碳为代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将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的出货。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55.6万吨,同比增长71.9%,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43.3万吨,同比增长84.0%,在全球占比超过90%。

从负极材料出货结构来看,随着2022年大量石墨化加工产能的投产,整个石墨化加工费在2022年5月以来基本处于下行通道,从最高的接近3万元/吨的加工费,下跌到年底的2万元以内。EVTank预计,在石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石墨化加工费在2023年将继续回落至石墨化加工成本附近。

产能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尤其是在贵州、云南、四川和内蒙古新建了大量的石墨化及负极材料产能,随着在建产能的逐步释放,行业总体将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其中部分省市已经通过能耗双控等措施暂停石墨化和负极材料项目的审批,从而抑制行业过快无序扩张。

展望未来,EVTank预计,在下游锂离子电池需求量的带动下,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331.7万吨和863.4万吨,其中90%以上将是中国企业生产

国民技术在研报中分析,负极材料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将会集中在2023-2024年释放。未来几年,国内锂电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第二梯队企业对第一梯队企业的追赶,以及第二梯队企业之间的竞争;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拥有核心技术、较强的质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优势客户渠道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市场集中度将一步提升,行业内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

结语:负极材料领域已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信号,优势资源会愈发向头部集中,从产品、技术、成本、产能等多角度看,具备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海外产能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保持长期盈利能力与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陈长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负极材料
石墨负极
硅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