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目前石墨烯的研发在资本市场、政绩要求、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趋势愈发明显。具体来看,国内石墨烯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还是产业化上,都存在过度炒作的现象。

石墨烯

中国电池网资料图

石墨烯具备特殊的纳米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业内有人预测,石墨烯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应用前景广阔,被称为 “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其将“彻底改变21世纪”。

事实上,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有成果。因石墨烯硬度极高但质量较轻,是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利物浦Briggs汽车公司在其品牌产品BACMONO单座跑车的车身中就使用了石墨烯材料,并且已通过道路测试。

此外,石墨烯在汽车轮胎、座椅方面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和产品。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是石墨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应用。美国纽约州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认为,使用石墨烯制造的电池,充放电速度是锂离子蓄电池的10倍。这为缩短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带来了希望。

实验室的产品和数据经常令人振奋,但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距离是遥远的,甚至可能永远不能跨越。石墨烯并非与任何电池材料结合都能充分发挥其特性,换句话说,石墨烯是很挑材料的,如果不能找到与石墨烯最佳的搭配材料,添加石墨烯的结果是增加的成本与得到的效果不成正比。可见,石墨烯并非“万金油”,用对了才能有效果。

即使找到了与石墨烯搭配的最佳材料,这种电池要进入产业化应用也绝非易事,因为单层的石墨烯制备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有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目前国内市场上99%的粉体材料都是微米级的石墨,根本不是纳米级的石墨烯,而国内纳米级的粉体生产线数量不超过5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石墨烯生产企业已经超过百家,尤其在常州、青岛、重庆、无锡、深圳等地形成了产业集群,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生产的是真正的石墨烯,还不得而知。

可以推断的是,市场上大规模产业化的很可能是石墨而非石墨烯,但石墨和石墨烯的性能差别巨大。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规定,石墨烯按层数可分为单层石墨烯(1层)、双层石墨烯(2层)和多层石墨烯(3~10层),石墨烯的性能随着层数的叠加而逐步递减,一般超出10层之后几乎丧失了性能优势。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石墨烯的研发在资本市场、政绩要求、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趋势愈发明显。具体来看,国内石墨烯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还是产业化上,都存在过度炒作的现象。例如在科研方面,追踪性论文较多而原创性工作偏少,且多为低端重复性的研发,意义不大;产业化方面,资本的涌入、过度炒作夸大宣传,将石墨烯作为治百病的灵药,虽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关注,但产业化虚假繁荣的泡沫,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材料
石墨烯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