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家主流电池企业马不停蹄地扩产能、强产品、延链条、拓客户,行业竞争甚是激烈。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不同技术路线投资布局等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市场不确定性。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  电池网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多家主流电池企业马不停蹄地扩产能、强产品、延链条、拓客户,行业竞争甚是激烈。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不同技术路线投资布局等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市场不确定性。

日前,《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了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听他讲述如何看待当下动力电池行业的普遍压力,以及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汽车报》:你如何看待动力电池企业现在面临的原材料涨价、缺芯等问题?

杨红新:现在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都非常大,不过这是阶段性压力。锂盐正极和石墨负极因多种因素作用导致产能紧张。随着气温回升,锂的供给自然会增加,疫情有所好转后,国外的锂资源供应也会增加。对于企业来讲,控制成本要多措并举。除了提早锁定买进一些原材料外,还要通过技术创新、国产原材料替代,使用新的化学体系、调整产品结构等方式,应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自2021年中期开始,蜂巢能源在对上游原材料锁定、锁量、包销、预付等方面采取了很多行动。阶段性的突发事件会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由于我们行动较早,目前能实现供需平衡。俄罗斯、乌克兰供应一部分制造芯片的核心原材料,俄乌冲突爆发后,其供给有可能出现波动。

《中国汽车报》:未来,行业如果出现颠覆性技术路线会带来什么影响?

杨红新:未来,汽车电动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肯定是锂电池,但在一些特殊领域,部分新型材料可能实现产业化。不过,出现完全颠覆性技术的可能性不大。

蜂巢能源发布会

蜂巢能源发布会   电池网资料图片

首先,锂电产业才经历了20年的发展,现在仅仅是起步阶段。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的发展,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涌入,正在极大地促进创新。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了固态电池等创新技术。不过,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需要与产业化结合。目前已有的技术路线具有明显的产业化优势,不可能突然被颠覆。其次,动力电池的使用场景正在多元化,每个场景的市场需求量足够大,能够容纳不同的技术路线并存。

当然,作为企业要有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蜂巢能源在硅负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上,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待技术更成熟后会择期公布。不过,任何动力电池企业的精力都有限,应在聚焦锂电池主业的同时,再去做新技术的探索。

《中国汽车报》: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完全靠企业自身消化这部分的成本压力难度较大,市场似乎正涌动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涨价潮。原材料价格上涨能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车企身上?

杨红新:动力电池供应商需要与整车企业不断沟通协商,通过动态调整,共同承担这部分成本压力。如果电池企业因压力过大发展不下去,整车企业也就没有配套电池可以装车。新能源汽车不可能突然提价一两万元,需要有一个慢慢让市场接受,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今年,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很多整车企业在调整新车上市的节奏和车型配置。

《中国汽车报》:目前,多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当这些应对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动作成为“标配”后,动力电池企业能够胜出的关键将是什么?

杨红新:2018年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一系列波谷波峰的剧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行情不好时,企业也要坚持战略定力,不要减少对研发的投入、对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工厂的建设,这叫做逆向思维。行业整体发展情况不好的时候,不妨做一些布局,当情况变好的时候,就能快速跟上市场高速增长的步伐。目前,蜂巢能源常州工厂的几款动力电池都是热销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从事动力电池开发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产品一直在进化。可能也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小企业容易掉队。因为往往要同时开发五、六代十几种体系配合在一起的产品,未来几年后才会见效益,而这对企业的资源和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到今天,竞争已非常激烈。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还包括生产能力、供应链实力,长远看涉及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等,是一种综合实力、体系化实力的竞争。

《中国汽车报》:蜂巢能源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是600GWh。对你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红新:目前,我们在建项目的产能大部分都有来自订单的明确需求。随着新产能不断释放,公司的产品结构会出现一些调整。比如,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的比重会增加,为了配合下游客户相关车型上市,短刀电池的比例也会增加。而最大的挑战是选择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一旦选错,很难再掉头,投入可能会付之东流。我们已制定总体战略,它不受短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企业要着眼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应对市场的风险。

为了应对技术的不确定性,蜂巢能源围绕乘用车、商用车、储能、新型车四个领域,用平台化短刀品类产品进行覆盖;在设备和产线投资方面,推出了AI智能制造战略,做柔性化的高效产线设计,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智能化、少人化的产线设计来规避未来人工成本上涨、制造成本高的问题;为了应对供应链的风险,基于战略生态投资,为这些企业做战略赋能、产业赋能、技术赋能,让它们可以快速成长,通过深度绑定保障供货。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蜂巢能源
电池网
杨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