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能源汽车有相关政策扶持,市场前景也被看好,但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到位以及用车观念尚未扭转等诸多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目前依然处境尴尬。于是,近年来,一种名为“分时租赁”的营销方式,以时间灵活、租金便宜,且能随借随走的便利方式,成为了人们一种理想出行方式。

电动车分时租赁: 进行时还是未来时?

上周,广州市新能源文化产业园内,广州市首家倡导“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理念的分时租赁平台———“叮咚出行”正式启动。事实上,近两年,作为用车高效经济化的解决方法之一,分时租赁这一概念被炒得很火。特别是有企业推出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的组合,以高效+环保之名,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依然“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分时租赁已成为新能源车企普遍采取的一种推广方式。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认为分时租车仅限于未来可行,对电动车发展实施“曲线救国”泼了一瓢冷水。

分时租赁让企业嗅到商机

众所周知,虽然新能源汽车有相关政策扶持,市场前景也被看好,但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到位以及用车观念尚未扭转等诸多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目前依然处境尴尬。于是,近年来,一种名为“分时租赁”的营销方式,以时间灵活、租金便宜,且能随借随走的便利方式,成为了人们一种理想出行方式。

一时间,企业也纷纷嗅到了商机。北汽、上汽等车企先后将分时租赁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推广手段。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北汽新能源正式发布了其智慧出行生态系统和卫蓝约“惠”计划。北汽新能源卫蓝之旅总经理王恺表示,在共享经济的理念下,北汽新能源纯电动车将接入Uber互联网平台,借助其网络平台的透明性、即时性和互联网化推动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实现绿色智慧出行。

上汽的动作更早。去年初,上汽乘用车公司已经与赛特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包括荣威E50和荣威550 PLUG - IN在内的1000辆车正式交付对方,合作开展分时租赁业务。

有统计数据显示,按照这种模式,电动汽车的使用率可以提升2-3倍,同时,车主的使用成本只是传统汽车的20%。有人甚至觉得,分时租赁将成为最有效的商业化推广模式之一。

分时租赁受成本和基础设施掣肘

然而,对于分时租赁所处的市场现状,并不是每个人都乐观以对,包括一些投身其中的业内人士。

一家致力于汽车分时租赁的企业创始人胡显河就指出:“分时租车仅是未来。”他认为,分时租赁汽车还受到相当多的制约因素阻碍。在当下受制于场地以及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影响,电动车分时租赁的推广面临着停车、充电位不足、管理成本更高等众多细节问题。

一嗨租车在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上线分时租赁业务 ,推出宝马之诺1E、荣威E 50以及荣威550Plug- in等三款新能源车型 。

另一家提供分时租赁业务的新公司,其负责人也表示,自己网点虽然不少,但是,车位与充电桩的运营并未实现一体化,以至于租赁企业在车位费用之外,还必须支付充电桩的费用,双重收费加重了企业负担。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众多制约因素中,还不包括租赁点实行无人值守,导致车辆安全及卫生情况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目前,分时租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寻求的是“最后5km解决方案”,租赁企业需要考虑改变现存单一的营销方式,甚至寻求一定程度上的“捞过界”。在充电和车位资源上,一旦目前新兴的车位共享应用进入成熟阶段,加上政府推动的充电桩建设进入实质投放期,租赁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对这些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加以利用。

观察

共享时代正在来临

面临种种制约条件,是事实。不过,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这种方式有广阔的前景。首先是道路资源的限制,限行、限购等政策将在越来越多城市中复制,私家车数量将肯定受到限制。其次,共享经济可以为人们带来更低的出行成本,市场需求及促使人们改变观念,只是时间问题,只要真正实现“小时起租、下楼起租、随时还车”。

广州有龙集团在上周正式宣布其“叮咚出行”平台正式启用。作为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同为分时租赁方式,它作出了一些创新及改变。广州有龙集团董事长谢向东向南都记者介绍,该平台共计10000台新能源电动汽车、建成网点2000个、达到会员数量50万人的运营规模。根据“叮咚出行”平台规划的理想前景,在不久的将来,叮咚出行分时租赁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完成各种租车服务。事实是否果真如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不管怎样,分时租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一次演讲时表示,汽车产业面临重构,共享经济、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正在带动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汽车产业。处于协作竞争关系的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力量的融合将成为常态,并将最终使汽车使用者受益。“伴随着各种新型分时租赁方案的出现,普通消费者也将感受到‘共享’正在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电动车
充电桩
分时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