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与专家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进入目录的大多是比较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确保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就能持续保持优势。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录退出机制 倒逼企业创新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与之相对应的动力电池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热潮。资本热捧、产能扩张、企业涌入……整个行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的准入门槛要求,企业争相要挤入动力电池目录。不过,诚如专家在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所说,进入目录也不代表进了“保险箱”,因为还将有目录的退出机制来做补充。

笔者在与专家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进入目录的大多是比较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确保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就能持续保持优势。在各行各业,并不缺乏先行者成为“先烈”的案例。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比的不是谁走得早,而是要看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谁的产品更有技术优势,而这些都要归结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记者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存在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尽管国内市场的动力电池企业为数众多,但真正能够满足下游企业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供应商却并不多。为此,通过动态竞争的方式鼓励企业真金白银的进行研发投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品,政府需充分发挥制度、政策的监督引领作用。 

退出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完善的退出机制不仅可以保持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让那些不创新、进步慢的企业退出,鼓励发展更好的企业进入;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警示作用,增强相关企业的忧患意识,促使企业持续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的目录退出机制要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动态尺子”,千万不能再重复当年传统汽车目录管理的错误。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