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插上新能源的翅膀,不仅给每个人提供了机动出行的自由,还带来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环境,更能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链提升整体实力。

新能源汽车

40多款车型、20多家企业、10名车主购买……

7月24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铁世界博览城,新能源汽车下乡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后,这次以“绿色、智能、安全一步跨入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启动活动,正式宣告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入广大乡镇农村。

从此,我国农村汽车消费进入电动化时代,农村居民对绿色出行的美好向往将得到满足。

“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抓手入秋以来的北京,“美翻了”的蓝天白云不断刷屏朋友圈。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8月,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1~8月,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浓度最低。细究原因,聚焦重型车管控,依法推进移动源污染治理的作用不容忽视。

2018年7月3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计划》)。在提出的六方面任务措施中,能源、交通皆为重点领域。对于能源的要求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对于交通的要求是“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并明确提出“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

在雾霾严重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包括“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国五标准”“油品标准和质量”等。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

此前,人们对汽车与雾霾的关系还有不同看法。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关于电动汽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一致认可电动汽车是清洁的汽车、电动汽车使用过程零排放,但要考虑电力生产过程、电动汽车生产过程存在的排放问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清华大学的初步研究显示,以A级乘用车为例,按照中国目前的电力装机结构和炼油水平,电动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汽油汽车的二分之一,与改善雾霾直接相关的因素在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应该将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抓手,与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三年计划》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从11.63万辆增长到了40.97万辆,位列全球第一,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从20.7%增长到了59.1%,年节油量超过了160多万吨,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更看重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多重效益,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在污染末端治理,更多的是在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应用这些前沿技术,“才使得重点区域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快速改善。”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我国将加快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坚定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将发布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行动计划,准备在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环卫清扫车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电气化。

用户新体验 产业新机会

汽车诞生一百多年来,一直承担着人们机动化出行的梦想,让人们享受到了“风一样的自由”。

与燃油车相比,除了本身的节能环保外,单就加速体验来说,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本身加速响应更为直接、纯粹,从车辆处获得的反馈更为简单,延迟要小于传统燃油车。在噪声方面,电机驱动的声音更加轻微静谧,从而让车内外噪声等级都很低。此外,因为和燃油发动机布置形式不同,电动汽车往往可以拥有更加合理和宽敞的车内空间、储物空间。以至于有网友声称“开上了电动汽车,才发现低端燃油汽车才是没有驾驶体验的存在。”

对于汽车发烧友而言,目前的新能源车型和传统燃油车在某些极端特性方面,或许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辩证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胜在加速度、舒适性和节能环保,与燃油车相比可谓各有优势。从战略层面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新能源汽车有着极大机会取代燃油车。

在车辆硬件之外,新能源汽车凭借跨界的优势,将汽车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技术、共享社群等新玩法结合起来,可以给予用户全新的应用体验。

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是,将绿色出行产生的碳减排纳入碳交易体系。9月8日,“第6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举办期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地图平台启动“MaaS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

这是国内首次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打造了一种高精度、市场化的绿色出行激励新模式。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该将新能源汽车参与方式纳入碳减排、交易体系中,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多的时尚激励手段。

作为制造业标杆的汽车工业,因工艺复杂、关联产业多、技术含量高而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因为具备跨界融合材料、制造、装备、能源和数字信息产业的基因和“改变世界”的潜力,被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寄予厚望。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电动车存量850万辆,2030年达1.16亿辆。2020年电动车占全球乘用汽车市场比例为2.7%,预计2025年占比10%、2030年占比28%、2040年占比58%。预计2025年中国占全球电动车销量的54%、2030年占49%、2040年占33%。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在于市场规模和产业链。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主流车型的续驶里程基本上都在400千米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也达到了250瓦时/千克。总体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渐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基础材料、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生产装备)基本实现贯通,产业配套环境也在不断优化。

随着跨界融合的逐步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应不再局限于技术和产品,而是向生产优化、营销变革、体验提升、出行服务等方面延伸,同时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以服务为中心的新型产业生态拓展,探索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