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规划》明确推广低碳新能源运输工具。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宜油则油”原则,推进公交、出租(含巡游、网约)、旅游、货运等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明确要推动交通行业能源消费变革,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推广低碳新能源运输工具。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宜油则油”原则,推进公交、出租(含巡游、网约)、旅游、货运等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十四五”时期市属公交车(山区线路及应急保障车辆除外)、巡游出租车(社会保障和个体车辆除外)实现100%新能源化,办理货车通行证的4.5吨以下物流配送车辆(不含危险品运输车辆、冷链运输车辆)100%为新能源汽车,推进水运游船行业新增及更新船舶全部为新能源船舶。推动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执法公务用车,区级公务用车,国有企业用车新能源化。引导小客车进一步向新能源车发展,鼓励存量小客车“油换电”。加快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满足各场景应用需求。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车型、不同阶段的新能源车能源补给需求,为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推动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增加新能源车充换电基础设施。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交通发展将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向更加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带来行业的深刻变革,国家系统布局“新基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将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本规划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指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京交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3.1%,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降低至5.48(2019年数据),“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深入人心,道路交通拥堵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1.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

2019年9月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和面向世界的新国门,国际交往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体系同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航线网络结构与综合交通体系持续完善。航空“双枢纽”格局初步形成,年旅客吞吐量超过一亿人次。

2.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北京至雄安新区实现50分钟快速通达。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增加北京至西北方向高铁通道。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加快建设,京港台高铁、京哈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区域城际铁路网正在加速形成。截至“十三五”期末,京津冀范围内已规划的7条国家干线铁路建设不断推进,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铁路网已基本形成。北京市域范围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351公里,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目标(1900公里)的71.1%。

3.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建成京张高铁配套清河火车站、北京朝阳站等铁路枢纽,完成北京北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和北京丰台站改建工程。北京市域内规划8座铁路全国客运枢纽站全部进入加速完成期,有力支撑“轨道上的京津冀”多层级铁路网络衔接、融合。路地联动、综合施策,完成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和北京站交通综合治理任务,接驳交通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持续改善。

4.路网通达性进一步提升

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园会保障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配套道路建成通车。“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新增里程191公里,总里程达1173公里。大力推进普通国市道建设,区域路网持续完善,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264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增加379公里,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目标(23150公里)的96.2%,普通国市道二级路以上比例达89.4%。完成综合检查站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顶层设计,建成京礼高速延崇站,实现异地建站新突破。

5.促进京津冀运输服务一体化

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加快实现。38条跨省公交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总里程达270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20万人次。加快省际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完成平谷至遵化、宝坻、蓟县等5条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省际公交化”成为常态,跨区域出行更加便捷。推进交通一卡通跨区(市)域、跨运输方式互通,累计发行北京交通互联互通卡700余万张,实现与全国288个城市互联互通。实现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游船通航。依托京津冀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实现部分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外迁,跨区域物流体系更加完善。推进京津冀交通领域立法协同。

(二)“四个中心”保障能力增强

1.持续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截至“十三五”期末,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3.1%,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4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与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目标(80%)之间的差距。

轨道交通网络扩大覆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8号线(三期、四期)、6号线西延、大兴机场线等轨道交通线路(段)通车,新增运营里程172.9公里、达727公里,工作日客运量最高突破1377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市郊铁路运营线路增至4条、市域内运营里程达364.7公里。截至“十三五”期末,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1091.7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持续优化,10条线路发车间隔小于2分钟,列车服务可靠度达3051.11万车公里/次,较“十二五”期末提升近7倍。适时采取超常超强网络化运营措施,有效保障了市民出行需求。实现全市轨道“一码通乘”和移动支付全覆盖,发布轨道列车时刻表,乘客出行更加便捷。2020年国际地铁协会(CoMET)KPI对标中北京地铁排名第一。

努力优化公交运输服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完成三环路、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成府路等公交专用道施划,新增公交专用道里程579.6车道公里,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目标(1500车道公里)的67%,公交专用道基本成网,公交路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发布《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并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路,实现三环内24小时公交全覆盖。丰富多样化公交服务模式,新增开行定制班车线路、旅游公交、高铁快巴(北京南站)、医院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135条,总数达455条。截至“十三五”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地面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公交线网密度达3.35公里/平方公里。天通苑北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清河站配套交通枢纽主体完工,望京西交通枢纽实现开工,城市公共交通衔接换乘效率得到提升。实现北京交通APP查询公交实时到站信息线路全覆盖,推进公交二维码支付,实现“一码通行、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使乘客出行可计划、可预期。“公交都市”建设通过验收,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步行和自行车重新回归城市,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编制完成十余项规划、标准和规范,完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修订,出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全长6.5公里,日均通行量超4000辆次,有效提升回龙观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完成CBD西北区、回龙观等9处慢行系统示范街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慢行交通环境整体提升。

2.持续缓解交通拥堵

中心城区道路拥堵状况逐步缓解,道路交通指数持续下降,“十三五”期末道路交通指数5.48(2019年数据),较“十二五”期末5.7下降了3.9%。

持续推进城市道路网建设。建成广渠路二期和东延、长安街西延、运河东大街、林萃路、马家堡西路南延、金中都南路、西三旗南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建成197条次支路,城市道路总里程达6147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减少276公里(受片区开发和拆迁因素影响),其中快速路390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增加6.7公里)、主干路1020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增加50.7公里)、次干路682公里、支路及以下道路4055公里。

多措并举调控拥车、用车。实施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制定面向“无车家庭”指标配置方案,2020年面向无车家庭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656.95万辆(其中小客车527.3万辆),有效控制了小客车过快、无序增长态势。制定实施高排放货车通行管理措施,外埠进京货车数量降低26%,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全市域禁行。加强外埠客车进京通行证管理,限制办理次数及有效时间,长期在京使用的外埠客车数量下降56%。持续加大对租售小客车指标、轻微型货车非法改装和闯禁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智慧交通助力便捷出行

一体化出行服务加速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交通出行数据开放管理办法,深化大数据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应用,促进交通行业和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MaaS)平台,覆盖全市95%以上公交线路,实时信息匹配准确率超过97%,用户数累计达2400余万人,为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提供高品质、精细化服务。实现北京市公共交通“一码通乘”,累计注册用户超过920万人,跨方式刷码比例超过20%,公共交通换乘更加便捷。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推进延崇“智慧高速”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高速公路封闭场景下的车路协同测试。开放全国首个4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测试道路达200条700公里,共87辆自动驾驶车辆取得测试牌照,测试里程超过200万公里,自动驾驶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在全国率先尝试基于EUHT-5G(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平台,综合承载列车控制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广播等多种业务,向乘客提供多元化的乘车体验。开通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运行的轨道交通燕房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仪表着陆系统(ILS)ⅢB类低能见度运行保障、全区域全天候高级地面活动与控制化系统(A-SMGCS)四级灯光引导、使用平视显示器(HUD)实施跑道视程(RVR)75米起飞能力等三项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能源结构调整成效初现

优化载运工具能源结构,累计淘汰营运柴油货车6.9万辆,公交车辆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达90.2%,纯电动出租车比例达15.8%,全面推进汽柴油动力游船更新为清洁能源。实施绿色货运奖励、新能源货车通行权优先政策。绿色邮政建设初见成效,新能源快递车辆比例近40%,电子运单使用率达99%。依托“公转铁”试点推动300万吨大宗货物由公路转向铁路,实施重点货类公铁联运等六大工程,到发铁路运输比例逐年提高,生产用煤全部实现铁路运输。建成北京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平台(二期),获批成立“国家能源计量中心(城市交通)”。

5.安全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交通保障。构建扁平高效的“三级体系、二级指挥”调度机制,通过调控出行需求、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加强秩序整治和强化设施安全运行,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加快冬奥交通项目建设,清河交通枢纽及配套道路、松闫路改线、京礼高速及阪泉服务区等建成运营。圆满完成各类军事运输、国防科研运输等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

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提升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八通线等线路运力,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完善城市副中心路网体系,建成广渠路东延和行政办公区周边通济路、运河东大街等重点道路,开工建设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建成土桥公交中心站,加快建设东小营中心站、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等枢纽场站。开通22条接驳行政办公区的定制公交线路。优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布局,提高出行可达性和便捷性。

交通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安全可靠。健全完善交通行业安全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制定本市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交通行业整体实现安全生产突发事件数、亡人数、伤人数逐年下降,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总体平稳,“十三五”期末万车死亡率为1.47,呈持续下降趋势。

(三)交通综合治理构建新格局

1.全面升级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成立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加强高位协调,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对“交通病”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首次实现交通系统全部执法门类的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的集中统一执法。

2.深入推进精治共治法治

以道路停车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机动车停车秩序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明显改善。实施道路停车改革,“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观念深入人心。以全面实行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和规范管理为标志,推动全市道路停车改革,全市施划7.6万个道路停车位,实现了“人工现金收费模式”向“电子收费模式”转变、“经营性收费”向“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合理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推进中心城区和通州区29个居住区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实现330个停车场、2.8万个停车位错时共享,充分利用存量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围绕轨道站点建成41个驻车换乘(P+R)停车场,平均利用率超过80%。出台资金奖励政策,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十三五”期末全市停车位数量约424.7万个,其中配建停车位占总量的96.3%。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接入3家企业90万辆自行车动、静态数据。开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专项治理,在中心城区和通州区施划自行车停放区1.5万个,规范引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净化城市环境。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电动汽车
新能源车
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