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认为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在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方面起到的作用;对自身使用传统汽车造成的污染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减少污染表示认同。表明消费者在使用汽车的同时对汽车有环保类需求。

章弘秘书长

新能源汽车虽已走入千家万户,但偶尔会听到吐槽。续驶里程、充电时间、今后服务等都成为吐槽点,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如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做了一次市场调查。11月23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大连泰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动力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0)》新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在会上,章弘秘书长向大家分享了研究报告。

大家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有助于环保,但偶尔也有杂音,消费者对此怎么看?报告认为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在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方面起到的作用;对自身使用传统汽车造成的污染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减少污染表示认同。表明消费者在使用汽车的同时对汽车有环保类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购买了新能源汽车,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内的消费者对使用新技术的态度存在差异。年龄在30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环保创新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具有较高的接受度,40岁以上的消费者对新技术表示中立态度。

驾驶体验和操作便利性与消费者直接相关,调查发现超过1/3的消费者选择了中立,对于两个问题的认同度较低,反应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较低。

偶尔会有纯电动汽车起火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要求比较高,调查发现,67%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非常重要,新能源汽车安全因素的重要程度较高,是所有新能源汽车性能中重要度最高的因素。无论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消费者对于安全性能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需求。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不同,也导致性能有差别,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车辆性能方面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者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续驶能力的重要度在车辆的各项性能较高,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非常重要;

♦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有较高的要求,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长短是购买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因素;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因素在消费者购买时也比较重要。

新能源汽车有补贴,各地也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这些举措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负担,有利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价格比较在意。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行驶费用、及后期维修服务费用的重要度很高。84%的消费者认为日常行驶费用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是重要因素,接近80%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价格是重要因素,63%的消费者选择了10-20万的价格区间,消费者可接受的平均销售价格为15.9万元,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差距十分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还很有限。

消费者在调研中也体现了对驾驶舒适的需求。超过80%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操作便捷性是重要因素;同时超过75%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重要。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较高,消费者口碑是对汽车质量、使用稳定性等多方面的直接反映。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前会通过网络、电视及朋友等途径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口碑,在调研中也表现出相同倾向,消费者关于消费者口碑的重要度在各项影响因素中最高,其中超过30%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口碑非常重要。

我们偶尔听到有些人认为政府不应该补贴新能源汽车,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大多数人认可政府的举措。消费者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税费优惠政策及宣传推广的作用表示认同。在购车时认为上述四项政府因素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中要求的服务包括购车前咨询、购车时的手续以及售后服务。89%的消费者认为售后服务是重要的,70%的消费者认为专业的售前咨询是重要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了解较少,因此专业的售前和售后服务能够为消费者购车时提供足够的新能源汽车方面专业知识。

章弘说:“主观方面,新能源汽车应满足消费者的环保需求、新技术需求以及对新能源汽车体验了解的需求。客观方面,新能源汽车应当满足性能、安全性、价格实惠、驾驶舒适、服务专业、良好消费者口碑及政策需求,通过提高产品性能、稳定价格、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信任度,最终提高销售量。”

随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退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洗牌和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目前,续航里程短、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制约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随着财政补贴的退出,更多的人或许会将目光转投混合动力车型。

章弘强调,现在很多纯电动汽车的自燃问题,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担忧的情绪。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安全性能全面,即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都出色的纯电动汽车,

在电池方面,用户最关注的因素是电池安全性,其次是电池技术、续驶里程、电池质保。不过,不同用户的关注点略有差异。已购车用户主要关注点在于电池安全性、电池技术以及电池质保;预购车汽车的用户主要关注点在于电池安全性、电池技术、续航里程,对电池质保关注度较低。

除了安全和品质之外,新能源车型的续航里程以及综合性能,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假如长途出行,等待充电将是件很痛苦的事,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许多自主品牌推出了综合续航五百公里、六百公里的车型,基本上都能满足小范围的外出以及充电的便捷。

有些人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原因多种多样,通过调查主要原因集中于三个方面,80%的消费者放弃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原因是受车辆续驶问题困扰,认为日常出行受到限制;电池安全性差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电动汽车屡次发生爆炸、起火事件,让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顾虑较多;电池回收问题和二手车残值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购买热情。

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现有用户还是预购用户在购车时均关注能否实现快速充电和充电桩普及度这两方面,这说明用户较为看重充电速度和便捷性。从预购用户角度来看,他们对于小区能否安装充电桩的关注度很高,对充电接口保持统一也较为关心。

在购车品牌选择方面,专业做电动车的品牌和行业标杆品牌更受用户信任。已购买20万元以上纯电动汽车的用户对于进口品牌的关注度比例达到17%,未来这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还将升级。

从调研来看,纯电动汽车功能的实用性是用户较为关注的,智能化和高科技也是关注热点。20万元以上纯电动汽车的现有用户和预购用户对于噪声及智能化方面有一定要求。

过去A00级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进入2018年,A级、B级,甚至像蔚来ES8为代表的中大型SUV车型,市场表现也特别优秀。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配置和性能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智能化应用也充满期待,所以智能化已然形成一种趋势。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升级,从最初的单纯追求长续航,变成现在的多元化的需求,比如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消费者更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看到与传统车与众不同的元素。

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会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向一个移动空间,向一个智能的出行伴侣方向转型。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只是个出行工具,未来可能成为出行伙伴,然后还有所谓的第三空间。未来新能源汽车可能就是一个移动的家,移动的办公室。

汽车三分靠修七分靠养,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售后的保养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虽然可以更换动力电池,但是成本很高。其次在配置方面,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比燃油汽车有天生的优势。

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投诉看,服务态度问题较为集中,占30%,包括服务人员态度蛮横、不解决问题、变相收费、故意拖延、不予索赔等。其次是服务过程中的配件争议,占23%,包括无配件、配件质量差等。此外,销售欺诈投诉占19%,包括出售问题车、库存车以及变更价格、宣传与实际销售产品不相符等问题。

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体验看,售前、售中服务体验和产品体验满意度分值较高,售后服务和充电体验是目前的核心痛点。从这几项指标对忠诚度影响来看,产品体验仍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售后服务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忠诚度。

当续驶里程和安全性得到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已经将目光聚焦到了二手车市场的流通性上,在车企鼓吹多年的“用车成本低”之外,消费者希望在评估购买新能源车时,能加上“二手残值”的保证。在调研中,有超过51%的受访者选择“残值过低”作为不考虑新能源产品的主要原因,新能源汽车的残值问题已经浮出水面。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值率整体偏低,主要归因于三大因素。第一,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车辆整体性能较前期产品有较大的提升;第二,缺乏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检测评估标准,特别是对于动力电池的检测评估,阻碍了二手车的流通;第三,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有限,暂未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导致成交价与车辆实际价值之间形成较大的偏离。

纯电动SUV保值率排名较为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梯,豪华品牌纯电动SUV处于第一阶梯,自主品牌主流车型居于第二阶梯。

纯电动轿车保值率排名中,普遍被认为是一线合资品牌(大众、通用等)的车型反而处于保值率的中间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其推出的新能源产品大部分处于过渡阶段,新能源战略产品尚未推出,残值管理和再营销策略尚未全面推向市场。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正处于技术和产线均快速迭代的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超150%。动力型电池推动锂电池行业需求增长,2019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产量同比增长28%,达到142GWh中国在全球量产达56%,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再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国。

未来锂离子电池市场整体趋势仍被看好,预计2020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将达168GWh,产值规模将超18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产业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链的整合,预计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将剩余20-30家,80%以上的企业将消失。加上新的外资企业的进入,或将加速这一洗牌速度。

章弘在演讲中也提出了建议,安全是消费者最重视的问题,也是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任何研发成果都应该建立在保障实际装车应用安全的基础上。各类材料技术的升级、BMS技术的完善、电池及组件等主被动安全措施的应用,都使得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在使用中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近两年来,为应对电动汽车对提升续驶里程的迫切需要,动力电池也在不断提升能量密度,但一些新型高比容量材料的应用,也使得电池本身的安全隐患加大。安全是动力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任何时候不能轻视和放松,对于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跨出的每一步都需谨慎,都必须确保安全。

当前,在能量密度指标快速提升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电池的安全应用。解决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要从多角度出发,从全系统入手,在深入全面认识应用环境、电池反应机制及其伴生副反应的基础上,去提高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动力电池业整体发展并不轻松,上游原材料价格不合理疯涨,下游车企不断压低动力电池采购价格,同时有些企业在扩充规模时资金链面临较大风险,在重重压力之下,能够轻松贏利的企业少之又少。随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继续退坡,面对开放的市场,和国外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竞争,留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取得发展先机,如何突围成功?新能源汽车能否大规模普及关键在于电池。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国际化的竞争。想要突出重围,必然要深耕上下游链条渠道,上游与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建立战略联盟,下游与整车厂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整车的设计应该以动力电池系统为核心展开,只有将动力系统、驱动系统与整车布局综合考虑,一体化设计,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份额。

解决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问题迫在眉睫。动力电池应为实现低成本梯次利用,实现无能耗环保化的材料分解回收需求,按照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电芯要能方便回收分解,分解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制造效率,目标是实现自动化、低能耗、环保的材料分解。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