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缺芯问题依然困扰着汽车行业,停产减产、新车减配、推迟交付、价格上调等消息铺天盖地。

图片来源:比亚迪

图片来源:比亚迪

图片来源:比亚迪

在6月8日召开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再次重申:“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在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推动汽车芯片需求大幅度提升。但是,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供需失衡,汽车芯片行业出现价格暴涨及市场乱象,大众、宝马、本田、丰田、福特、通用、日产、现代等众多车企被迫临时停产、减产。

芯片价格超电池价格

研调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车用芯片出货量达到524亿颗,年增3成,成长幅度远远高过整体半导体出货量的22%增幅,同时也是达到从2011年以来车用芯片出货成长幅度最高的水平。

另据央视新闻此前的报道,2021年全球芯片价格持续暴涨,普遍涨幅都在5倍、10倍,部分芯片从单价几十元涨到数千、上万元,乃至有价无货。

进入2022年,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缺芯问题依然困扰着汽车行业,停产减产、新车减配、推迟交付、价格上调等消息铺天盖地。

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的预测,由于芯片短缺,截至5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98万辆。AFS预计,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会攀升至279万辆。

小鹏汽车

相关数据显示,以往传统汽车搭载芯片数量为500-600颗/辆,在汽车电子化智能化趋势下,今年有望达到近千颗,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搭载芯片数量往往要翻数倍。5月2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发文称,一台智能汽车芯片的绝对数量在5000颗以上,涉及几百种。不过,他同时表示,“实际上缺少的芯片大部分都是价格便宜的芯片,而不是被多人关注去创业的或很贵的芯片。”

日前,何小鹏还表示,一些芯片商报价3000元、2700元、2500元,但进价成本才3.5元、7元,加了几百倍的价格。

威马汽车

5月份还有消息称,博世正与车厂针对合约重新谈判,期望可以提高价格。对此,5月31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微博发文称:“博世涨价不是传闻,还有其他Tier1。这次涨价的都是必不可少的芯片。”他还表示,据估算,智能电动汽车的芯片成本已经超过了电池包,电动车的行业赛道从电池转到了芯片。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5月份发文分析称,全球范围内的芯片荒将在未来1-2年内得以解决,但中国的汽车芯片供给尤其是高端芯片供给的自主可控将远超这一判断,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通过破解关键设备、材料、EDA软件、IP核、制造工艺等“短板”,才可能在芯片领域形成全产业链领先能力,以降低各国重塑产业链对我国芯片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影响。

车企开始打“强芯针”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目前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国产化率仅为5%,供应高度依赖国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汽车芯片“卡脖子”技术问题,政策层面开始着力引导增强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同时,车企纷纷开始打“强芯针”,加强芯片保供,仅二季度以来,就有多家车企公布了芯片布局新动态:

4月13日,长安汽车召开2022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长安汽车将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重点领域投入超800亿元,成立科技公司自研芯片和算法。

4月20日,比亚迪半导体宣布,推出车规级8位MCU系列芯片,客户端应用开发项目已全面启动。比亚迪半导体从2007年就进入MCU(微控制器)领域,现拥有工业级通用MCU芯片、工业级三合一MCU芯片、车规级触控MCU芯片、车规级通用MCU芯片以及电池管理MCU芯片等“宽产品线、高覆盖面”的产品阵容,累计出货突破20亿颗。

4月29日,理想汽车关联企业Leading Ideal HK Limited全资控股的四川理想智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等。

5月8日,东风汽车牵头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启动,致力于实现车规级芯片的完全自主定义、设计和制造。

5月20日,上汽集团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今年芯片短缺相比去年虽有好转,但总体仍是供应偏紧的状态;在当前疫情散发反复、供应链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各家车企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抢芯片,加强资源储备,加快多点布局,加大力度推进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替代。据悉,上汽集团在2021年开始加快推进实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策略,共有75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进入整车量产应用。

结语:芯片短缺危机何时真正缓解,目前还无法准确预判,部分机构及车企预计缺芯潮或将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进,汽车芯片需求将强劲增长,这一赛道会涌入更多的新玩家,车企也将加速入场,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将迎来加速。

[责任编辑:陈长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