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材料及电池组件价格上涨,叠加通货膨胀,锂离子电池组的价格在经历十余年的下跌之后,首次出现上涨。2022年,所有细分市场的锂电池组按容量加权平均价格升至151美元/千瓦时,同比增长7%。

动力电池

近日,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原材料及电池组件价格上涨,叠加通货膨胀,锂离子电池组的价格在经历十余年的下跌之后,首次出现上涨。

彭博新能源财经自2010年开始跟踪锂离子电池组价格,当时锂电池组价格超过1000美元/千瓦时,之后持续下跌至2021年的141美元/千瓦时。但2022年,所有细分市场的锂电池组按容量加权平均价格升至151美元/千瓦时,同比增长7%。

锂电池组按容量加权平均价格

从地区来看,中国电池组价格最低,为127美元/千瓦时。美国和欧洲的价格分别高出24%和33%。这反映出这些市场的相对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应用范围的多样性以及电池进口。高端的电池呈现出订单规模小、定制化的特征,导致价格走高。

尽管磷酸铁锂(LFP)等低成本材料体系在加速普及,但仍不足以抵消整体电池成本的上涨压力。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明年价格将与今年持平,再次打破多年保持连续下降的趋势。

彭博新能源财经储能分析师及该报告的主创Evelina Stoikou表示:“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上涨是2022年电芯价格上涨的最大原因。在电池金属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大型电池制造商和车企已转而采用更积极的策略,如直接投资采矿和冶炼项目等来对冲价格波动。”

电池网注意到,特斯拉、福特汽车、大众、宝马、通用、雷诺、蔚来、上汽、广汽等车企分别通过签订供货长单/投资等方式锁定上游锂资源。

日前,在2022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会议暨企业家峰会上,前晨汽车创始人、CEO黄晨东表示,上游价格上涨,对车企来讲日子很难过,因为今年下半年电池涨了约30%,电池涨价传导给车企,车企很难把涨价压力传导给终端用户,因为要传导给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就去找其他品牌了。当然,其他品牌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但是有些可能前面囤的货比较多,还能撑得住。从车企来讲,电池要涨3万,最多是传导1.5万到终端用户,不可能都传导给用户。“我们就要考虑几个问题,一个是像蔚来,要做电池,要有矿,要降低成本,还有是要换其他技术,比如钠离子电池的技术,或者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还有一种要思考,我们把电池和车绝对的分开,车电分离,电池的涨价将来不影响终端用户,通过这些来解决这些问题。”

上海钢联数据显示,12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跌2500元/吨,均价报56.4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跌3500元/吨,均价报54.65万元/吨;氢氧化锂跌2500元/吨;镍豆跌1200元/吨。

SMM分析称,自今年以来头部钴矿普遍导致中间品产量大幅上行。自今年二季度开始需求一落千丈,矿料端持续累库。部分冶炼厂原料库存可维持至明年2季度。

虽然锂、镍和钴等关键电池金属的价格在近几个月略有缓和,但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2023年电池组均价将保持在152美元/千瓦时(以2022年实际美元汇率计)的高位。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电池价格将在2024年再次开始下跌,因为届时随着更多锂矿的开采和精炼产能的投运,锂价料将回落。根据最新的经验曲线显示的学习效率,预计到2026年电池组均价会跌破100美元/千瓦时。这较之前的预期晚了两年,这将对车企在没有补贴或其他支持政策的地区生产和销售普及型新能源汽车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电池价格上涨也将影响储能项目的经济性。

此外,彭博新能源财经储能研究主管Yayoi Sekine表示:“尽管价格下跌趋势受挫,但电池需求每年都在创造新高。2022年需求将达到603GWh,几乎是2021年的两倍。这样的增速对供应链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行业投资仍在迅速增长,技术创新也没有放缓。”

在研发、改进制造工艺和供应链上各环节产能扩张方面持续投资,将有助于在未来十年提升电池技术并降低成本。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下一代技术,如硅和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新型正极材料和电芯制造工艺,将在进一步降低价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供稳链,构建电池新能源健康生态圈,政策端也在发力。11月18日,据工信部网站发布的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鼓励锂电(电芯及电池组)生产企业、锂电一阶材料企业、锂电二阶材料企业、锂镍钴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及系统集成、渠道分销、物流运输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明确量价、保障供应、合作共赢。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要求,完善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锂电池
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