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标准与补贴挂钩后,电池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了硬性门槛。开出整治电池市场的解药,新能源车企却一时吃不消。毕竟,电池产业走向规范应不疾不徐,稳健前行。

电池标准换得这么快 新能源汽车吃得消么?

电池标准换得这么快 新能源汽车吃得消么?

【新闻概要】想让车子卖得好,拿到补贴是新能源车企必须过的一道槛儿。然而,近日,一则补贴与电池挂钩的政策,使新能源车企陷入了即将失去补贴资格的窘境。日前,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三批。根据该规定,新能源汽车产品若想获得补贴,使用的电池必须来自该目录的25家本土企业。而当下新能源汽车普遍使用的日韩电池均未被列入目录。目前,在售车型要在2017年7月1日前完成电池的整改;自本年7月1日起,新申报车型必须选择进入目录的电池品牌。

【作者观点】笔者认为,当前,目录企业的电池不论从质量还是产能上,短期内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相关部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新能源车企业而言或难以消受。

电池标准与补贴挂钩后,电池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了硬性门槛。开出整治电池市场的解药,新能源车企却一时吃不消。毕竟,电池产业走向规范应不疾不徐,稳健前行。

【小编看法】动力电池政策风向的突然转变,必将影响行业的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发展初期,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行业标准来规范,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也需要“不疾不徐,稳健前行”,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想马上规范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市场割据成绊脚石:70%的新能源车遭遇地方壁垒

市场割据成绊脚石:70%的新能源车遭遇地方壁垒

【新闻概要】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加地方政府配套补贴,是我国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的显着特点,这一政策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地方政府肥水不流外人田、尽可能将两项补贴都留在本地的欲望。有数据显示,地方保护直接导致全国70%的地方市场外地新能源汽车难以进入。

目前地方保护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强制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设厂并建立法人单位,美其名曰“投资换市场”。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外地企业在当地设厂,但要求必须配套采购一定比例的本地零部件。二是各地出台的政策都是适合本地企业特点的补贴标准及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多与国家标准不一致,给外地企业造成极大困惑,导致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和技术路线上无法有明确目标。有企业代表曾抱怨称:全国有8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企业要制定88套不同的推广政策。三是出台不公平的地方非补贴性政策。除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外,各地方政府亦多有非补贴政策,优惠本地企业,限制外地企业。如有的地方将本地不能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除在地方新能源汽车名录之外,有的地方则以油箱容积大小确定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额度,以有利于本地产的小型车。

【小编看法】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虽然遇到地方保护、骗补、基础设施不健全、电池等零部件技术困顿、安全隐患等发展问题,但发展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要凭借新能源车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在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上的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需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方式与力度。

新能源物流车

新能源物流车成亮点 今年物流等专用车销量或达12万辆

【新闻概要】近期,218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85批)。其中,电动专用车共109辆,在入选车型中占比高达32%,纯电动厢式物流车共74款,占据主要地位,东风、陆地方舟、解放、凯马、畅达等品牌纷纷入围其中。

据了解,在国家不断出台的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物流车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亮点。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补贴目录的完善,新能源物流车有望在下半年发力,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新生力量和亮点。

据来自地方的消息显示,山东、上海、天津、深圳等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新能源物流车的发展。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纯电动物流车下半年将放量。纯电动物流车市场在去年年底已经兴起,年底单月销量超过2万辆,去年全年销量达到5万辆。去年12月份,物流车补贴标准增加了两项规定:一是电池系统占整车质量不超过25%;二是吨百公里耗电量不超过10kW/h。只有少数物流车满足要求,绝大部分车企需要一定时间调整,导致今年前三批推广目录中均没有物流车,影响了物流车的销量。随着补贴目录的完善,物流车在下半年将发力,预计全年物流等专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2万辆。

【小编看法】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乘用车和专用车将成为主导,专用车的市场容量没有乘用车那么大,但其在充电设施建设、续航里程等方面的需求更易于实现,再加上政府对电动专用车补贴细则的逐步完善,物流车等专用车电动化相对乘用车也更容易。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
电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