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该类产品硬件功能的同时,应开发出更多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让“软硬结合”得更密切些,或许可改变如今市场低迷的局面。

智能手环

    自两年前的谷歌眼镜出现后,智能穿戴设备就渐入公众眼球,近期又掀起了一番智能手环的热潮。今年7月,与小米发布了价格仅为79元的小米手环拉开了智能手环争夺战的序幕。而IT巨头微软也不忘智能手环市场,本月,正式宣布了将名为Microsoft Band的智能手环投入市场。另外,早年就涉水国际市场的联想公司目前也参与了手环竞争,第一款健身手环即将诞生了。

  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市场的一个细分产品,是未来智能产品厂商盈利的新渠道;并且,因其携带方便、价格不高等原因,潜在用户也较多。但是,要引爆消费市场,仅靠这些优势是不够的。

  国内外IT巨头扎堆智能穿戴

  随着IT硬件厂商逐日增加,智能手机和传统的PC市场均已饱和,赢利吃力的局面凸显。体积逐步增大的智能手机在休闲、运动时携带极为不便,穿戴式智能设备似乎成了市场的刚需。但是,2012年推出的谷歌眼镜似乎并不被市场认可,销售量平平,而近期被炒得火热的智能手环,因其携带的便捷性则刚好弥补了穿戴式智能产品需求的空缺。

  目前,已投入市场的智能手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百度和咕咚网联合推出的,带有“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的咕咚手环;小米公司推出的,可记录每天的运动及睡眠情况数据,售价仅为79元的小米手环。国外最具代表性分别是:Nike公司推出的,可以监测用户每日运动的卡路里数和行走距离的智能手环Nike+Fuelband;Fitbit公司设计的,带有运动功能和辅助睡眠功能的Fitbit Flex;著名的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厂商Jawbone发布的,可以跟踪用户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的腕带设备Jawbone Up。

  而近日,微软和联想近乎同时宣布发布智能手环,正式拉开了国内外IT巨头在智能穿戴领域的争霸战。另外,三星今年早些时候也推出过一款类似的产品。由此可见,IT巨头欲在智能硬件方面以可穿戴设备为切口,决心。可是,毕竟智能穿戴的概念已提出多年,诸多厂商已涉足相关市场,我们不难想到,今后智能手环的竞争是否会同当今智能手机竞争的白热化如出一辙呢?

  “厂商热用户冷”尴尬现象凸显

  11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称,可穿戴设备成智能硬件发展热点,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由此可见,我国智能手环市场潜力巨大。可是,实际情况是市场前景看似很大,而真正愿意买账的消费者不多。追其原因,根源在于产品自身。

  尽管智能手环概念新鲜,可实际使用起来却并不让人有新鲜感。记者观察了几款相关产品发现,诸多手环的功能其实与智能手机中的APP重叠,并且未出现可以支持任意APP安装与卸载的智能手环产品。当前,智能手环的设计,其实仅停留在普通电子表的基础上加些其他功能。记者同时咨询了几位生活中正在使用智能手环群众,普遍反映:真正用到的功能只有1,2个,很多功能根本不会去使用,也用不到。

  以宣传得出神入化的运动手环为例,此类智能手环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智能设备同步后,相关数据作为健身的标准。可是,该类功能早已在智能手机的APP中出现,在越来越多多人24小时都离不开手机的生活中,再植入一个智能手环是否还有必要呢?穿戴式设备实现的是便捷化的生活,可是,使用程序复杂繁琐、画蛇添足的功能诸多、实现功能得依靠手机才能获得相关数据等诸多问题,让原本追求便捷的智能手环变得不再“便捷”,制约了当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目前,智能手环的境遇与智能手机是完全不同的。智能手机是不可替代品,而智能手环是可替代品。因性能不够完善的原因,用户对于智能手环的需求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可有可无”。因此,在诸多IT厂商争相入驻该领域后,“商热用户冷”的尴尬现象却依旧凸显。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可穿戴设备
能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