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北京,台下坐着近二百名记者。 台上,王传福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赌气。 他说话紧凑,声音凝重,像砸锤子,即使是“认错”。在他激情演讲之前,他的副总们已轮流上台讲了一项项

1月10日,北京,台下坐着近二百名记者。

台上,王传福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赌气。

他说话紧凑,声音凝重,像砸锤子,即使是“认错”。在他激情演讲之前,他的副总们已轮流上台讲了一项项技术发明,这些发明被冠以同一个标题,“比亚迪领先世界技术解析会”。

他一直坐在台下前排,前倾着身子,胳膊肘架在桌子上。这个姿势保持了近俩小时,偶尔动一下。和他同排坐着的十几个比亚迪高管们,都没有他看上去那么认真。

黑西服,金边眼镜,蓝领带,这是他一贯的装扮,除了一身蓝色的工装。如果光看他的一张脸,或许还可以联想出,当年他在大学时候叱咤校园“舞林”时,这张白生生的脸一定是秀气出众的。如今,略微发福的他,表情严肃,在诸多场合,他的表情都谨慎有余。当然,细心的记者发现,和股神巴菲特同台时除外。

2012年,是他在媒体面前出镜率最高的一年。之前,他很少接受采访,他早早就给自己定了调,“像我这样一个人,宁愿呆在实验室里和工程师们讨论技术问题。”

频繁地面对记者,他必须要忍住心底的各种“不愿意”。这似乎由不得他。

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不太习惯,自己还在适应。”

被迫转变

他必须这样做。

让一个技术男去面对闪光灯,的确不是一件特别舒服的事。他要求自己尽量面带微笑,正襟危坐,侃侃而谈。站出来,主动接触媒体,说出自己的委屈,道出自己的优势。

消化了2008年股神注资、电动车春风和汽车政策补贴三大优势后,他和他的比亚迪必须面对“自主汽车品牌”在中国的艰难生长。

曾经,各种批评像长了翅膀一样流行,媒体评论员的,汽车同行的,消费者的。大家质疑比亚迪的品质,把比亚迪说成是靠抄袭造车,从内饰到外形无不拷贝名牌大车。被比亚迪热卖的F3被认为是抄袭丰田花冠EX。

即使电动汽车业务,被认为“全国最好的是比亚迪”,王传福依然经受着各种质疑。有业内人士评论,“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

过去的两年,比亚迪走得的确不顺,王传福也的确过得不舒心。他几乎是在批评声里走过了2011和2012年。

2011年,比亚迪疯狂大裁员,一千多人失业,在岗工人减薪。为了应对2010年提出的一年销售80万台汽车的计划,从2009年底到2010年四五月份,比亚迪的人数达到最高峰,经销商渠道也达到了顶峰,大概1200家。时隔一年,新招进来的人开始被集体大裁员。王传福耳边的责备和抱怨声不绝于耳。

2012年5月26日,王传福又接到电话,一辆比亚迪E6深圳出租车被撞起火,车上三人死亡。这款车正是之前王传福引以为豪的一款电动出租车,他多次表示,希望通过电动出租车和电动大巴来打开比亚迪电动车的市场。

他无从辩解,也不擅长辩解。尽管他信仰技术,相信技术可以带来变革。但如今,他在实验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问题出在哪儿?

在今年1月10日的大会上,王传福公开承认失误。

“第一是渠道发展过多,扩张过快,太关注渠道的数量,忽略了渠道的质量。第二是我们的品牌宣传做得很欠缺。2003年开始做汽车,我们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没有理解品牌的内涵。第三就是在品质方面没有做好。”

之前,媒体对比亚迪的批评,也都提到了这些。这次,在公开场合,王传福开始承认“错误”,而且,说得如此“赤裸裸”,从内到外未打太极。这对于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言,恐怕还是第一个。

这也是他的性格。如他的话,“很单纯。”比亚迪在做汽车之前是B2B的企业,卖电池、卖手机零部件的,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做代工。“我们只要拿到诺基亚的订单,这就是本事,只要和诺基亚搞好关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这个生意很单纯。我们习惯于这种打法。”

做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事。他不断地反思,开会。这是一个直接面对消费终端的行业,需要市场营销,需要企业宣传,需要政府公关。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开放。首先,就是接纳媒体。

之前的2009年10月,即使在自称是比亚迪最重要的车型——G3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也隐遁幕后,这让现场记者们大失所望。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不愿意也不会应对媒体的人。更有趣的是,曾经在一次上海车展上,记者上前约访,他慌忙不知所措,说,“我不是王传福”。

如今不同了,外界看到的他最明显的改变是:出镜率高了。他甚至也接受长达两三个小时的专访了,尽管三个小时里,他基本都在谈技术。

现在,他也会主动出击。就在1月10号,他上台后的第一句话不忘留给记者,“今天,媒体朋友们来得很给力。”

会后晚宴间,他也会主动上前,右手拍着一位男记者的肩膀,左手挽住他的胳膊,寒暄一番。

技术控

熟悉他的人知道,这种转变对他而言,已经是很大的突破。

王传福一直是一个骄傲的人。

1995年,王传福下海,从一个年轻的处长当上了老板。时机是,在实验室的他听说,日本要停止镍锂电池的生产了。日本是这一产品的最大供应国,日本不再生产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他相信时机,更自信自己的技术,于是下海。

在日本,生产镍锂电池实行自动化流水作业。一条线上仅需要几个工人。这些流水线动辄上亿美元。王传福没有这么多钱。

技术出身的他拆解了流水线上的所有工序,把每一道工序分成模块,全部由人工手动完成。于是,曾有参观者看到,在比亚迪的车间里,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替代流水自动作业。十几条生产线组成的车间因为拥挤而显得有些杂乱。

靠技术拆解和再造,到2003年,王传福把比亚迪做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电池大王”。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世界上每三个手机,就有一块手机电池是比亚迪生产的。比亚迪做IT代工的名气在世界上和郭台铭的富士康不相上下。

他甚至不把郭台铭放在眼里。初期,富士康曾经以各种理由起诉比亚迪“模版抄袭”,“偷习商业机密”,为此,比亚迪建立了一个专门应对专利侵权等案件的百人法律小组。他认为,所谓专利技术,大都来自书案资料,只是加了一小部分自己的设计而已,所以,没有什么学不到、琢磨不透的技术。

技术人才掌权后,经常是绝对的专制。反映在王传福身上,便是绝对的强势。他承认,“我搞技术出身,一般都喜欢用逻辑关系思考,我所有的管理都符合我的逻辑,不符合的话就不可以,这样就显得武断一点”。

2003年1月,王传福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业。外界看来,他自信到狂傲。即便是他身边最亲近的高管,也一直在劝他不要做汽车。

2003年3月,当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比亚迪决定造汽车后,异常惊讶,一时间各种质问的电话几乎把王传福的手机打爆,有时是声嘶力竭的抗议:“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随后的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

王传福一一回应,“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那几年,的确是个时机。汽车界产生了两个“狂人”。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个是吉利的李书福。这两个“福”将,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一个说,“一辆上百万的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堆钢铁”,另一个说,“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一个誓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另一个则早在2001年就预言通用、福特可能在十年内遇上破产危机。当时,两个人都只是汽车界的新人,小喽啰。

那几年,汽车行情暴涨,王传福的比亚迪也膨胀式发展。但在经历了时代红利后,行业发展速度放缓,比亚迪超速发展的顽疾也逐步显现出来:销售渠道膨胀,内部管理混乱,品质跟不上,靠经销商大量存库提升销量……这是做代工时没有遇到的问题。

王传福的烦恼几乎都来自于汽车。他反问自己,“我们勤奋,努力,聪明。做IT代工能做到世界前三名,为什么汽车不能?”

他感觉到了自己对产品和技术的骄傲在受到挑战。“别人看不起我们,有身份的人不愿意用我们的比亚迪汽车,觉得我们的车掉价,品质不好,没面子。”

但他不服气,自信的他召集全国近200家媒体,现场解析比亚迪的汽车技术,“我们的技术都是领先世界的,这些技术都是市场需要的,我就纳闷,这些活,为什么一定要留给比亚迪去做。”

梦想家的苦恼

王传福这样定位企业家——“有梦想的人。”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写着比亚迪的英文名,“Build Your Dreams ”。

王传福造车之初,就形容了自己对车的梦想,“就是要把长江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有人说,王传福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生产电池,把电池装进不同的盒子里。”之前只有手机,现在多了个汽车。

他坚信自己是个梦想家加实干家的结合体,他也不屑于和投机者同台竞争。2008年新能源汽车刮了一阵旋风,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曾经,在媒体面前,谈到电动车竞争,他甚至露出了孩子一样的不屑,扑哧一笑。

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经向媒体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王传福:“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儿。”

2008年,股神巴菲特注资比亚迪。没人再拿他搞汽车的事称他“疯子”了。靠着做电池的优势,恰逢新能源汽车迎来春天,当年,比亚迪股票翻了几倍,王传福被评为当年的福布斯中国首富。身家350个亿。

王传福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国家政策不明朗,比亚迪研究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很大人力和财力,是不是一时间难以消化?考虑过市场开发么?”

每当此时,王传福就算数字,讲梦想。他坚信做好一切准备,“信息只有在不完全对等的时候,才会有一小拨人赚到钱。”他在等这个时机。

即使现在,时机不同了,新能源汽车政策不那么强劲了,各大企业对于电动车的热情也不再像当年般火热。但他依旧坚持。

曾经有记者问王传福,“公司一个人说了算,你担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吗?”

王传福反问,“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

可惜,目前,电动汽车还是一个政策行业,和市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决策。电动汽车要发展,必须要有政策的扶持,在价格上给予补贴,在配套上给予完善。

目前,在私人新能源汽车试点的6家城市中,仅深圳与杭州拥有较为完善的补贴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其他地区还停留在政府研究阶段。2011年,北京和上海曾承诺给予纯电动车最高达12万元的补贴,但具体政策至今没有出台。

加上比亚迪电动车出事故,媒体负面报道一再跟踪时,王传福的日子不好过。

他甚至觉得,这是有人在搞他们。“以前做到5万台车时,没有人搞我们,做到10万台车时,也没有人看得上我们。当我们做到20多万台车以后,几乎每家都开始正视比亚迪的威胁,把我们看作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搞坏一个企业有多容易,只要花点钱弄一下!”

不过,现在,王传福最苦恼的还不是市场竞争。

“地方政府更愿意购买当地企业的车子作为城市大巴或者出租。比亚迪怎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获得政府采购的订单?”

面对数百家媒体都关心的话题,他承认,“我们现在也很苦恼这个事。”

政企选择

在外界想来,王传福一定是、也必须是一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

2011年6月30日,王传福和深圳市市长许勤共同敲响上市钟,比亚迪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此前,外界揣测是,比亚迪应该属于大盘股,最有可能选择上交所。

有市场分析,比亚迪是看准了中小板的高市盈率特点,才特地选择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更多的猜测是:此举有多少政府公关意识?

深圳在电动车舞台上是走得最快的。2012年,政府规划了庞大的采购订单,作为深圳市的明星企业,比亚迪无疑是最有利的竞争者。比亚迪最近三个年度的报表显示,政府补贴和所得税优惠占比亚迪利润的近3成,最高时将近6成。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王传福作为特区建设者代表上台发言。

有人说,王传福很幸运,因为他的企业总部所在的深圳是全国电动车政策落实最完善、态度也一直最积极的城市。也有人说,是王传福绑架了深圳政府,他画了个饼,让政府买,一旦表了姿态,建了电站,想撤都难。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是外界无法理顺的事。不过,从做电动车开始,王传福的确要比之前面对更多来自政府方面的烦恼。

早在2010年8月,国资委牵头中国一汽、国家电网、中海油等16家央企成立“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该联盟初始投资资金为13亿元,由国资委从央企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中提取。在如此浩荡的声势之下,比亚迪这个跑在全国前列的电动汽车明星企业不在名单中。

王传福毫不掩饰自己的委屈。2013年1月10日的会议现场,他说,“做一个民营企业的汽车自主品牌,难上加难。”他提高了嗓门,“我们不是抱怨!但是,我们要说出来!”

王传福身边的人,并不觉得他是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有一次某省长到比亚迪参观考察,王传福做解说。参观完后,王传福对身边的副总说,“你陪领导吃个饭。”而后径直走开了。

2010年,国土资源部曾下发对比亚迪294万元的罚单,依据是其西安生产基地涉嫌违规征地。当时西安市政府给了王传福一处4000亩的土地做厂房。比亚迪这样的自主品牌、高科技、全产业链企业是地方政府招商的香饽饽。

总结这次失误,王传福说,“太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今后对招商比较心切的政府要警惕一点。”

他给自己的警惕,还有一句话,“不能太相信政府,又不能不相信。不好办。”

现在,王传福必须去考虑:如果政府不建电站,不做配套怎么办?如果地方政府不采购其他地区的电动大巴怎么办?于是,他于近期公布了一项新专利:不用电站,电动汽车也能充电的技术。

“政府我操控不了,但是我可以操控我的工程师们,用技术变革!”

他认这个理。技术控有时就是偏执狂。但能否适应中国特色的土壤,还得走着瞧。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比亚迪
王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