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仅仅只是沃尔沃的涅槃,亦是吉利新生的机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的“非典型性案例”。这一切,全都源于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的汽车梦。 “语不惊人死不

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仅仅只是沃尔沃的涅槃,亦是吉利新生的机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的“非典型性案例”。这一切,全都源于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的汽车梦。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曾经是李书福给人的最大印象,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人冠以 “狂人”的标签。如今,李书福低调了很多。这一改变,或从他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开始。

价格为15亿元的收购案,是当年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宗海外收购,也是李书福传奇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此跻身中国首位豪华车企掌门人。而这笔收购案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一单生意。

就在不久前,沃尔沃中国又有新消息传出——2013年沃尔沃将全面推进中国业务,具体内容包括:力争于2013年底实现沃尔沃第一辆国产车在成都下线;同时将6款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引入中国市场,意图扭转沃尔沃去年在中国的下滑,并跑赢大盘。

这意味着,经过两年的过渡与整合之后,作为沃尔沃控制人的李书福已经不想在2013年再过多地与媒体交流沃尔沃“精神”层面的话题,他要通过密集的产品布阵逐一证明,三年前“2013年推出国产车型、2016年销售20万辆”的承诺是不会食言的。

据1月7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发布的最新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42.2万辆,同比下降6.1%,其中中国市场的整体销量同比下降了10.9%,为4.2万辆,排在美国市场和瑞典市场之后,尚未成为拉动沃尔沃销量增长的第二主战场。

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早已经为其中国市场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为了推动国产化项目落地,李书福在过去一年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并通过吉利与沃尔沃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的方式,满足有关部门提出的“合资自主”和“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等要求。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李书福已经为迎接沃尔沃入华做好充分准备。过去两年,沃尔沃汽车处于战略布局、投资和打基础的阶段,目标是通过强化核心技术基础与丰富产品阵线,加强渠道建设和在中国的国产化,谋求在中国和国际市场的成功发展,为2013年做好准备。

李书福曾经的狂人狂语,如今看来似乎将被一一证明。2000年美国几大汽车巨头如日中天,他在某汽车论坛上“大放厥词”:“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气得几个跨国公司代表中途退场。十年后,他从通用手中获得沃尔沃,令无数欧美人士惊呼:“李书福是谁?”

1997年,在一片嘲笑和奚落声中,造冰箱和摩托车出身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以“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的理解,进入被合资汽车厂商长期忽视的低端市场,以低价策略将吉利打造成拥有6个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年产30万辆整车的自主汽车生产商。

经历草创的10年超速发展,2007年年初,吉利遭遇到史上最大的危机:自2006年年底开始,小型及经济型轿车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2007年上半年,发动机排量少于1.0升的小型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下跌近30%——吉利赖以生存的“低价制造”开始失去市场。

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宣传口号“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李书福需要时间。“自生”一个高端品牌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显然很难。事实上,9年前,李书福买下并预备着的高端品牌——上海华普甚至不得不回到低端市场,与吉利品牌抢饭吃。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属于李书福的机会悄然而至。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国际汽车市场面临洗牌。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福特汽车公司亏损;一些汽车相关产业也遭受重挫。陷入困境的国际巨头们纷纷出卖旗下资产来自我拯救。李书福选择了这个时候海外抄底。2008年年底,吉利买下生产英式出租车的英国锰铜公司的股份,两家公司合资经营。2010年3月,又收购世界第二大变速箱巨头——澳大利亚DSI公司,以强化吉利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同一年,沃尔沃花落吉利。

事实上,沃尔沃之于李书福,或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汽车品牌。沃尔沃拥有超过一万项专利,对于吉利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宝藏。

2012年岁末,吉利集团与沃尔沃签署了三份技术合作协议,分别围绕GMC平台(吉利中级车型平台)的升级、车内空气质量及GX7车型安全领域。上述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沃尔沃将向吉利转让平台技术、空气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安全技术等汽车核心技术。

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仅仅只是沃尔沃的涅槃,亦是吉利新生的机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的“非典型性案例”。

这一切,全都源于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的汽车梦。

他与时代的十年价值

他执着的热情,

照亮北欧姑娘的脸庞,

也融化冰山亘古的积雪。

中西合璧、电光火石,

曾经坚不可摧的旧世界,

于是破冰、崩塌,

一代民企汽车梦,

从这里重新出发。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李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