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这边刚刚为儿子买矿谋求上游产业的话语权,那边世界三大矿山之一的力拓就预测“未来一年半内矿价会下跌50%”。如果此言成真,李书福7亿元的投资显然做了笔亏本买卖。尽管目前铁

李书福这边刚刚为儿子买矿谋求上游产业的话语权,那边世界三大矿山之一的力拓就预测“未来一年半内矿价会下跌50%”。如果此言成真,李书福7亿元的投资显然做了笔亏本买卖。尽管目前铁矿石价格还维持在150美元左右的高位,但已经开始呈现下跌的态势。力拓集团对于未来行情大跌的预测是出于对世界经济的考虑,其认为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衰退,铁矿石的需求会因此而大幅下降。

铁矿石价格登上最高位

截至上周五,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1~2月,我国进口铁矿石1.22亿吨,同比下降1.5%;进口均价为124.79美元/吨,同比下降9.86%。其中,2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5642万吨,同比下降13.17%,环比1月份减少912万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 130.05美元/吨,较 1月份环比上涨8.46%。市场分析人士认为,2月份受春节因素以及钢厂对高价矿采购谨慎的影响,铁矿石进口量环比大幅回落,月度进口量为2011年11月以来的新低。但铁矿石进口均价却连续四个月环比上涨,2月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最近7个月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全国30个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总量为6654万吨,较前一周下降298万吨。与去年同期(2012年3月9日)相比,总库存减少3218万吨,同比降幅再次扩大。进入2月以来,铁矿石港口库存一直保持在7000万吨以下,经过上周的下降,港口总库存水平已经降至2010年1月中旬以来的新低水平。

从铁矿石来源看,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库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巴西和印度矿小幅增加。其中,澳大利亚矿库存减少263万吨,印度矿和巴西矿分别增加6万吨和12万吨。三大进口来源地占比有所回落。

力拓预测矿价一定腰斩

令人费解的是,在国内矿石需求上扬价格高位盘整的当下,有矿山却自行“看空”未来铁矿石市场。

近日有澳大利亚媒体曝出,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力拓集团预测,在未来的18个月内,铁矿石价格会下降50%左右,再次迎来低位价格。而在日前举行的2013年中国铁矿石会议上,大家对未来的铁矿石市场也一致看跌。

尽管目前铁矿石价格还维持在每吨150美元左右的高位,但已经开始呈现下跌的态势。力拓集团对于未来行情大跌的预测是出于对世界经济的考虑,他们认为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衰退,铁矿石的需求会因此而大幅下降。但更多分析者认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是力拓乃至整个行业对未来行情做出下跌预测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占了全球50%左右的铁矿石需求量。

“力拓的预测结果是出于中国钢铁未来铁矿石需求的判断”,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清如是分析。她说,尽管中国的钢铁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变得很小,因而未来对铁矿石的需求也会有所放缓。

在最近举行的2013年中国铁矿石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的铁矿石需求量将增长5.7%,增速相对较低。与需求增速放缓相对的是,全球铁矿石产能在迅速增长。王国清表示,尽管2013年三大矿山扩产增速相对有限,但新兴矿山加快了崛起的步伐,预计全球铁矿石产能将增加1亿吨左右,远远大于需求的增速。因此,未来铁矿石必然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行情,大家对铁矿石的整体预期会有所下降。

尽管国内铁矿石成本目前还处于较高的价位,但三大矿山的成本与目前的铁矿石价格相比处于绝对的低位。力拓集团的采矿成本在每吨50美元左右,其它矿山成本价格相对高出一点,这样的成本价格对于每吨150美元左右的铁矿石价格相比,说是暴利也不为过。

市场的特性决定高暴利的市场行情不会长久。目前,新兴矿山不断发展,我国的海外权益矿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矿山成本正在逐渐下降,这些都将促使进口铁矿石价格趋于合理。

此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发布信息称,2012年底到2013年初这一轮进口铁矿石疯狂上涨的行情更多是由人为原因造成,而不是由真正的供求关系形成。随着定价机制越来越合理,人为操控价格上涨的可能将更小,成本和供求将成为制定价格的合理依据。

由于我国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相关部门更加致力于推动建立合理透明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来杜绝市场的炒作。按照力拓集团的预测,即使铁矿石真的下降50%,依然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因此铁矿石价格确实拥有这样的降价空间。

李书福投资矿业恐缩水

如果力拓所言兑现,未来5年矿价“拦腰一截”,那么,刚刚花了7亿元投资矿业的李书福,显然做了笔亏本买卖。

日前,洪桥集团(HK.8137)发布公告称,拟发行7.4亿港元(约合5.9亿元人民币)可换股债券,支持收购巴西SAM铁矿石项目。认购人正是浙江吉利。目前李书福和李星星分别持有浙江吉利90%和10%的权益。李星星属于关连人士,令李书福父子关系首次浮现。

根据公开资料,洪桥集团的前身是出版企业Jessica,于2007年底借壳上市,经营矿产资源业务,大股东洪桥资本持股65.4%。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贺学初在洪桥资本持股68%。贺学初控股Jessica后表示,会尽快为其物色新的投资机会,并主要沿资源、能源和汽车零部件等方向去寻找新投资。李书福的儿子李星星也是洪桥资本的股东,持股洪桥资本32%。目前,李书福以个人名义持有洪桥集团1.25%权益,假如吉利集团这次转换股份成功,到时李书福在洪桥集团的持股将增加到25.6%,成为第二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洪桥集团主要从事研发以及勘探矿产资源、钢材产品以及有色金属(包括铜)贸易及多晶硅产品生产和销售。洪桥集团早在2010年4月就发布公告称拟收购SulAmer-icana deMetais S.A.(简称:SAM)。据公开信息,SAM为一间在巴西注册成立的私人公司,主要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及巴伊亚州经营铁矿资源识别及开采,其连同所属公司持有94张探矿许可证。

根据协议,此次认购可换股债券不带利息。认购协议涉及金额为7.4亿港元,而换股价为0.37港元/股,折价率约74%。洪桥集团在公告中表示,浙江吉利意在全球拓展其汽车制造业务,汽车制造使用大量的钢铁,钢铁占其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浙江吉利投资该公司,间接参与了该公司在巴西的铁矿石业务,有利于其透过公司的铁矿石业务与钢铁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也是对冲钢铁价格波动的重要手段,是浙江吉利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合理和重要延伸。

“开拓产业链条,对于剔除原材料市场泡沫有一定积极作用。吉利的作为值得肯定。”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表示。

钢铁作为副业未尝不可

中国民营企业家海外买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发生在李书福身上,这个举动也不难理解。事实上,李书福早已与矿产结下不解之缘。

2011年6月,李书福曾以个人名义认购了一家准备在香港上市的澳大利亚锂矿开采商银河资源 (GalaxyResources)3000万澳元的可换股债券,当时约合人民币2.06亿元。这个举动也有类似的初衷:新能源汽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电池,吉利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推进状态。李书福那笔锂矿投资,被解读成其为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布局。

“铁矿石是钢材的上游,汽车制造中钢铁作为主材占据相当的比重。吉利此举意在上游资源。 ”吉利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吉利通过参股该公司,可以间接参与在巴西的铁矿石业务,同时有助于其建立铁矿石业务与钢铁企业产业联盟,也是对冲钢铁价格波动的重要手段。“这是吉利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合理和重要延伸。 ”

有研究报告指出,总体来看,钢铁在汽车行业整体生产成本中的平均比重为15%,对于零部件制造及商用车制造的影响较大。投资铁矿石项目,是不是意味着吉利集团未来战略上的一个变化?

目前来看,将产业链条延伸至上游原材料市场以确保原材料供应、降低制造成本,是吉利当前的战略构想。 “此举有利于其进一步巩固研发环节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未来发展过程中,扩大企业在原材料市场的占有率并成为该市场的龙头企业是吉利的理想状态。若出现良好趋势,吉利以矿产、钢铁作为副业也未尝不可。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巨头放风暴跌背后盘算

正常情况下,作为铁矿石生产商,世界矿业巨头当然希望铁矿石价格大涨特涨,并且一直涨下去,即便有一些负面因素,也会极力加以掩饰,尽可能地卖出高价。但力拓集团为什么一反常态,发布未来矿价暴跌五成以上的预测?其实,预测背后有其如意盘算。

对于中国而言,鼓励世界范围内铁矿石投资行为,不断增强铁矿石供应能力,尤其是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对于改善铁矿石供求格局,增强中国议价能力,扭转矿业巨头垄断“溢价”局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兰格钢铁专家陈克新分析,按照未来铁矿石暴跌五成论断,势必吓退众多铁矿石投资,尤其是国内高成本铁矿投资,从而导致今后铁矿石供应局面更为紧张。

这是因为,铁矿石从勘探到开采,是一个耗费大量资金的较长时期过程,最终需从矿石销售中获得回报。且不说矿藏勘探的风险,仅仅从建设矿山、投产到完全达产,一般需要5至8年。如果数年之后,真像“矿价暴跌论”所言,全球铁矿石产能严重过剩,行情高台跳水,矿山企业一派萧条,届时,世界矿业巨头们完全可以凭借其垄断优势与低成本优势,对于后来的铁矿石企业进行低价倾销竞争,使其血本无归。在这种情况下,今天还有谁敢于进行铁矿石巨额投资,敢于开展境外矿山并购与国内铁矿石开发呢?

由此可见,力拓集团的“五成以上暴跌论”,有可能是吓阻其它投资,预先“清理门户”,以减少未来竞争,维护其绝对垄断地位的心理战手段。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李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