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储能产业、谈起新能源,普能公司CEO江宗宪深入浅出,温和从容。这位电子工程科班出身、历任富士康与无锡尚德高管的普能公司CEO,说到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系统”:他强调储能是一个

谈起储能产业、谈起新能源,普能公司CEO江宗宪深入浅出,温和从容。这位电子工程科班出身、历任富士康与无锡尚德高管的普能公司CEO,说到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系统”:他强调储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坚信集成创新才能取得系统突破,他主张用系统眼光看待储能发展,他坚持用“道、天、地、将、法”的系统思维运营企业。

普能是全球从事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简称 VRFB)研发制造的代表性公司,自2009年成功收购世界著名钒电池企业加拿大VRB Power Systems公司后,普能迅速集成具备了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跻身世界化学储能界的明星阵容。

然而真正被国内业界熟识,还是从普能中标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开始。

储能是多路线系统,钒液流技术是个好选择

中国能源报:张北风光储输项目是世界规模最大,集风电、光伏、储能、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业界瞩目。普能在这个项目中有较大的份额,项目进程如何?

江宗宪:张北项目是中国新能源综合利用的一个示范,也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普能在这个项目中中标了2MW×4h的储能系统,这是普能在国内的大规模储能工程一个很好的应用和展示。现在普能承担的产品设计和安装已经完成并交付,目前正在应用调试阶段。

中国能源报:在张北项目中,普能是唯一一家钒液流路线的企业。而我们了解到,目前储能电池产业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普能公司怎么看待储能产业的技术路线的走向?

江宗宪:储能产业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就像不同的流派一样,每个技术路线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在目前这个阶段,还很难单纯地说孰优孰劣。如果我们站在整个电力的角度来看待储能,它就是一个大的、多路线的系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匹配不同的路线和产品。

中国能源报:普能一直走的是钒液流的路线,这是因为收购VRB Power Systems公司而形成的天然选择,还是权衡比较的结果?

江宗宪:普能只专注于钒液流,这是普能经过比较认真分析和多方面评估后的谨慎选择。我们在最初的时候也曾尝试和评估过其他的技术路线,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钒液流储能技术。正是因为先确定了路线然后才有了这次成功的收购,而非相反。

因为普能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就已经确定是要做电网级储能,不是做电子产品。要做电网级的储能,必须具备有三个因素:一是可以大规模应用,二是成本要低,三是安全性要高。综合这三方面的考虑,我们坚定地认为钒液流技术是最符合条件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钒液流也有不足,那就是它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造成体积比较大,但在电网应用中,这不会构成主要问题。所以整体来看,钒液流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路线。

系统创新,掌握核心

中国能源报:我们了解到,在钒液流储能领域,普能拥有50多项世界技术专利,这是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

江宗宪:是的。我想50多项专利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 “专注”,二是“深入”。不专注、不深入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中国能源报:支撑这一研发成果的,是怎样的一个科研团队?

江宗宪:普能的科研是一个系统的、集成的体系。我们自有的科研团队大概有50多人,其中包括研发人才20多人,以及工程应用技术人才30人左右。同时我们还有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科研力量来帮助我们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好,比如国内我们和清华大学就有合作,国家863计划的储能项目我们就是和清华大学一起做的。

中国能源报:制造体系方面呢?普能怎样调配储能材料自产和外购之间的关系?

江宗宪:对于基础材料的应用基本上是外购的,但是核心技术和控制系统都是普能自己掌握的。因为普能的产品研发都是产业化导向的,设计的理念就是我们能够快点将项目投产并付诸应用,投入产业化,而且市场可以接受,可以商业运行的,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设计的理念和考虑因素。

中国能源报: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普能在研发和制造中都是采用系统的理念、集成的方法?集成创新是许多企业采用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凡是集成创新的主题必定是要追求将核心技术或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既然普能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做储能,这么多年普能积累下来最核心的竞争力和优势在哪里?

江宗宪:普能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一流的钒液流技术,以及对储能产业的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产业中有很多的智慧,普能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这里。

更“懂”主体,辅助产业才能掌握命运

中国能源报:您一直在强调“系统”的概念,据我们了解,整个电力运行系统中,储能其实是一个辅助性的产业。是不是很多时候这个产业的发展自身无法掌握命运?

江宗宪:储能的确是一个辅助性的产业,它是要为整个电力运行系统服务的。但也不能说储能产业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普能从没有觉得被动,因为我们懂得抓住趋势。当前新能源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新能源发电的优化路径就是匹配储能的同步发展,两者在技术和产品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我相信储能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同样能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从而带动自身的发展。

比如我们在印尼有一个岛上项目,当地交通不便,大家都用新能源替代柴油发电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这样的离网项目的市场已经非常大了,也是普能一直赖以立足的10兆瓦以下中小规模项目。

中国能源报:那您觉得储能这个产业如何发展才能与新能源发展同步?

江宗宪:刚才讲到的技术和产品是具体的落脚点,如果要说发展模式和理念的话,那还是一个“系统”理念,要站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辅助性产业应该更“懂”主体,才能真正适应发展趋势,比如储能既要与发电端良性匹配,又要与电网实现良性互动,针对并网、离网、微网分别采用什么模式。储能是辅助性的配套产业,你要清楚你的主体是什么才能适度配套,这个很重要。

中国能源报:普能有哪些比较经典的项目?

江宗宪:国内除了张北项目,在攀枝花也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红格中学用钒液流电池配合太阳能发电解决主要用电,另外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国外就比较多了,在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都有应用。美国南加州有一个3.6兆瓦时储能项目,是利用沼气发电。原本这家为麦当劳供应洋葱的加工商,洋葱的1/3是浪费的,后来用扔掉的部分去做沼气发电,配合储能在用电高峰时使用,这是很好的案例。

中国能源报:站在储能产业的角度,您怎么看待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建设?

江宗宪: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想今后会朝着大规模并网和分布式两个方向并行发展。在储能产业,中国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储能方面的政策出台,但我明显地感觉到政府也在努力地开展调研和探讨,张北的风光储输项目一直在寻求储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和启示,帮助科学制定策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希望能有更完备的政策出台来针对性地指导储能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储能电池
江宗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