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包括了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目前我国占据市场份额比较大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规范电池标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

近日,北京车展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作为行业风口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本届车展的主角,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快速发展?其发展还需哪些助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同样使大众备受困扰。研究表明,在大气污染的组成部分中,出行车辆的排放“贡献”不少,还大家一个湛蓝的天空成为政府力争解决的任务。

事实上,为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针对出行车辆排放污染领域也从各个方面给出了治理方案。例如,进一步提高车辆用油标准要求,但是,若想从根本上减少汽车排放,找到新的交通工具来替换传统燃油车辆是重要方向,于是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新能源汽车包括了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目前我国占据市场份额比较大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据悉,混合动力核心技术主要被日本的两家汽车公司所掌握,日系车企所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实现了技术的稳定和产品的产业化,仅混合动力汽车全球保有量就已经达到300万辆。中国的车企想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就无法避免日系车企的技术壁垒,即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中偏重混合动力汽车,可是这等于一直在给日系车输血,并不利于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

反观电动汽车领域,我国拥有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其他国家差。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只是在传统汽车方面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电动汽车方面,我国与这些国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并且以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优势,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我国还有可能赢得先机。

所以,目前所说的新能源汽车大多时候应该为电动汽车,除了技术因素外,政策的出台也让其搭上了“顺风车”,之前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为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授牌,并明确了政府将通过补贴消费者,做大市场的模式,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此举将推动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迈上新台阶。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各不相同,因而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也要因地制宜。记者了解到,江苏省镇江市就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镇江模式”。此模式以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鼓励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要求,将镇江市政府“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中“镇江特色”和中联达通广(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进行政企合作,以此来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广泛宣传新能源汽车区位优势,引导市民选择或使用电动汽车出行,真正使生态文明转变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此外,镇江市政府的这次政企合作采用了PPP合作方式,未来将以“车电分离销售+电池租赁使用”为车辆销售模式,以“公共快充快换+社区单位慢充”为电能补给方式实现镇江市加电站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其中镇江市新区已完成11处充电桩群(111个充电桩)的建设任务,投入25辆电动乘用车,为新区政企单位绿色公务出行提供示范支撑。企业还将以镇江辖区为规划基本单元,以市区6—8公里、郊区10—15公里为半径开展加电站布局,组建一个全城无死角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服务范围将覆盖镇江市电动汽车用户。

新能源汽车市场壮大的基础是充电设施的全覆盖。从现有的技术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储能技术短时间内无法有重大突破,里程是大众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制约点,但是如果充电方面能够保证方便性,对于新能源汽车再深入市场将形成推动助力。“镇江模式”或可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记者认为,虽然以上提到的充电方法已经较为充分,但是仍非完美无缺,其中充电桩与电池租赁使用目前还面临阻碍。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标准不一,并且电池的安置位置也不尽相同,充电桩和电池租赁想要全面推广就得依赖国家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标准约束新能源汽车电池种类,这样无论从充电质量方面还是更换电池方面都会有所保障。

近日,记者获悉,我国对于2016年发布的1到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将全部重审,第4批车型也将退回重审。电池厂家没有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为《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的都不予以通过。

记者认为,《规范条件》不仅要对电池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或许还应该考虑电池标准问题,从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着眼。

[责任编辑:梁小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汽车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