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需求收缩、疫情影响,导致新车销售量短期内势必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车企不涨价保销量,将资源集中于走量车型,保证汽车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或许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有用车刚需的消费者来说,只能承受涨价,对于那些非急需用车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推迟购车计划,还是值得等上一等的。

相比新能源车涨价 燃油车骑虎难下

五一过后,又有不少新能源车型加入涨价阵营。当新能源车涨价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常态,最近几家车企燃油车涨价消息又引发了一波关注。

长城汽车魏牌宣布自4月15日起,魏牌咖啡系列部分车型价格上调5000元至1.2万元;根据宝马中国官网显示,宝马3系、X3、X4、4系以及Z4共计5款车型价格和配置将进行调整,价格上涨1600元至1.1万元不等;涨价的还有奔驰,涵盖迈巴赫、AMG等多个子品牌的多款车型,以及奔驰CLA、E级、GLC、S级等车型,涨价1000元到12.1万元不等。

在经历新能源车价格轮番上涨后,摆在传统燃油车眼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跟不跟着涨价,毕竟制造新车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样对燃油车有影响。此外,不断上涨的油价,也明显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燃油车的积极性,给销量带来不小的影响,各种不利因素加持下,传统燃油车价格该涨还是该降呢?

燃油车也有成本上涨压力

奔驰品牌是国内率先打响燃油车涨价第一枪的车企,从整体涨价政策来看,奔驰虽然涨价涉及车型较多,但涨幅较大的车型主要是以高端车型为主,比如迈巴赫系列车型(含迈巴赫S级与迈巴赫GLS级)以及G系列车型,涨幅较小的则是中低端车型。

自从奔驰宣布涨价后,不久宝马也对旗下部分车型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不过目前尚未传出奥迪在国内涨价的消息,但是海外市场BBA早就宣布涨价了。有报道称,宝马已经在欧洲、印度宣布涨价3%左右。不过奥迪在涨价这件事上要稍微延迟一些,海外市场仅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一次涨价,涨幅约为2800元至3.6万元不等。

当然,各车企对旗下燃油车涨价原因都给出了解释,奔驰表示是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全球供应链短缺;宝马董事彼得称,由于原材料如铑、钯、钢等成本的增加,宝马整体的制造成本大幅增加;魏牌官方微博宣布,受原材料、芯片及核心零部件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将对旗下部分车型进行价格调整。

不可否认,当新能源汽车开始逐渐普及推广开来,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竞争压力也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豪华品牌燃油车宣布涨价,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成本压力太大,不得不涨价。

从奔驰、宝马在海外市场涨价幅度和原因来看,基本可以判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业链的影响,燃油车的成本也在上升,魏牌亦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豪华品牌的盈利能力远远大于其他品牌,当BBA都顶不住压力涨价时,可想而知,其他传统燃油车企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此前本田方面也表示要撑不住了,内部人士表示,平时通过内部努力削减成本来消化成本上涨,但如今涨幅太大,已无法消化。在国内,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在近期透露,受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上涨影响,广汽集团2021年制造成本增加了70亿元。

换句话说,燃油车企卖燃油车的利润变少了。有分析报告指出,2021年下半年燃油车的提车价格就比上半年价格上涨了10%以上,而市场终端的优惠也降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很显然,优惠力度减少其实也就相当于变相涨价。

我们也注意到,奔驰、宝马市场终端部分新车价格已经进行上涨调整,而不少没有涨价的品牌则是减少了终端优惠幅度。比如奇瑞的某款车型优惠幅度从1.5万降到了7000元左右,而某些品牌热销的SUV车型的优惠幅度更是从1.2万元直接降到了3000元。当然还有某些供货紧张的车型,终端优惠价格直接就取消了。

那么,燃油车的优惠为何突然就少了呢?

其实,这一轮汽车成本上升除了芯片短缺、电池成本上升外,传统造车领域的基础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这些传统造车的金属材料价格上涨给奔驰、宝马带来了压力,同样的压力也会带给其他燃油车企。

而这一次行业缺芯不只是对新能源汽车产生困扰,传统燃油车同样饱受困扰,生产和销售节奏都受到影响。今年年初,长安汽车方面曾表示,芯片问题仍在影响汽车行业,一方面,缺芯导致产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制造成本带来了更大压力。

当然,车企燃油车涨价背后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行业分析师认为,既有原材料、配套件采购成本上升,也有因疫情管控、关键配套件断供等引起减产、停产导致企业经营亏损压力。

除此之外,汽车市场还存在隐性的供应短缺难题,很多临时性产品供不应求,只能涨价。所以,未来产品价格变化取决于车企复工情况和供应链恢复情况,生产供应端和消费端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来,这次缺芯、疫情依然在影响着燃油车生产,从生产制造成本来看,燃油车其实同样有压力。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大多消费者只能感受到:买车的花费变多了!

在涨与不涨之间艰难抉择

与新能源汽车的集体涨价不同,传统燃油车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涨价,但不排除不少车企处于观望状态。本身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就挤掉了燃油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市场终端消费压力较大,如果燃油车再迎来涨价潮,不仅对销量产生影响,也会给车企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3月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不含进出口)仅为159.5万辆,同比大跌26.8%,整个一季度,传统燃油车销量仅有385万辆,同比下降18%,而新能源汽车大涨了146.6%。

作为燃油车市场的核心主力,3月份南北大众的新车销量下滑非常严重,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合资车企的燃油车销量就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样下滑的还有上汽通用、东风本田、一汽丰田等,基本上除了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等少数几家合资车企外,大部分一线合资品牌都在下滑。

至于二线合资就跟不用提了,长安马自达3月销量不足万辆,同比下滑54.01%,还有北京现代等,同样呈现下滑态势。自主品牌的燃油车同样如此,吉利、长城、长安们的新车销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在这种状况下,车企想要涨价也会仔细斟酌,毕竟如今燃油车的日子也不好过,特别是部分中低端品牌用户对价格和用车成本都高度敏感,而且品牌竞争拼的多是价格,一些品牌长期在指导价的基础上打7-8折销售,因而中低端品牌未必敢于涨价,只能通过收缩优惠幅度来减少成本压力,因为涨价后必然失去竞争力。

而对于高端品牌而言,奔驰、宝马的溢价水平较高,利润也更丰厚,所以对成本上涨的宽容度也较高。而且奔驰、宝马的产品定价也算合理,平时终端售价降幅较低,所以产品涨价对销量影响不会很明显,就比如奔驰,这次涨价的车型都是针对高端车型,而市场最受欢迎的中低端车型价格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很多豪华品牌用户对价格小幅度上涨的反应并不激烈,就跟车主很少会考虑油耗一样。

关于燃油车是否应该跟着涨价,业内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有行业人士认为,燃油车涨价潮一触即发,毕竟受到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车企不可能自掏腰包继续亏本补贴,而且本身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很快,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缩小,所以企业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对旗下产品价格进行调整。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燃油车价格涨不上去,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到很大冲击,汽车行业处在经济大环境中也很难独善其身,困难也可想而知。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减少了,对于买车的热情就不高,如果燃油车也涨价,再加上油价上涨,势必让很多人将目光投向新能源车型,或者暂且搁置购车计划。

还有就是由于芯片短缺,新车产能跟不上,库存车较少,即使想提价销售新车,没有现车和等待时间过长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而且不少城市疫情反复,流动人口减少,4S店客流量也会下降,对燃油车销量影响也很大。

我们了解到,由于最近几年宝马新车价格优惠不断下探,客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在增加,新车涨价也会给品牌带来新的影响,客户到店人数也会受影响,所以涨价策略撑不住了,不得不降价销售。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燃油车涨价也会给汽车市场结构带来新的变化,品牌力强的车企有溢价能力,也有单向涨价的选择能力;而那些弱势品牌本身缺乏溢价能力,并且涨价空间非常小,一旦涨价就会有很明显的市场反应。

换句话说,燃油车涨价与否还要取决于头部品牌车企,其他品牌车企只能伺机而动,如果非涨价不可,对于不少抗压能力弱的车企来说会是致命的打击。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车企抗风险能力,不论是原材料成本上涨,还是油价上涨,企业要在多重打击下承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燃油车在销售环节有经销商体系,与造车新势力的模式不同,传统车企会通过经销商的返利模式、促销政策、调整库存等方式来调节车型价格,而新能源汽车恰好少了经销商这一层缓冲,多数品牌都是直面消费者,所以只能直接涨价。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产销相对灵活,前期的芯片短缺,也没有出现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暴涨,而是用经销商的经销制优势化解,渠道经销商有很强的价格调节能力,实现成本和供给变化下的需求稳定。

这或许就是面临外部环境和供应链变化时,经销商模式相比于直营模式所展现出的优势。不过,燃油车在优惠减少,供不应求的影响下,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部分经销商为了维持销量,不得不自己承担新车降价差额,而且燃油车并没有借着新能源车价格上涨的东风迎来更多消费者,电动车涨价导致需求倒向燃油车的趋势并不明显。

所以,燃油车企一直在涨与不涨之间徘徊,毕竟在目前这样的大背景下,并不适合大幅度涨价。当然,燃油车短时间内也不会大幅降价,毕竟原材料成本压力在不断上涨。

总结:是涨价保利润,还是不涨价保销量?奔驰、宝马涨价后无人跟牌,或许已经说明了答案。成本上涨、需求收缩、疫情影响,导致新车销售量短期内势必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车企不涨价保销量,将资源集中于走量车型,保证汽车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或许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有用车刚需的消费者来说,只能承受涨价,对于那些非急需用车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推迟购车计划,还是值得等上一等的。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电动汽车
新能源车
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