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身材中等,性格温和,他经常对外界说的一句口头语是:“博世中国要做中国的‘博士’。”不过,自从2011年他担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区总裁以来,

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身材中等,性格温和,他经常对外界说的一句口头语是:“博世中国要做中国的‘博士’。”不过,自从2011年他担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区总裁以来,中国市场的境遇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般的差异。

2011年,博世中国汽车业务增长了36%,工程车领域增长了100%,而刚刚过去的2012年博世在华的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其在华合并销售额为417亿元,相对于2011年的423亿元略有下滑。过去十年,博世在华保持了年复合增长率25%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近日,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接受了《中国企业家》专访,对中国市场业务、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

CE:博世去年在华业绩与2011年基本持平,没有实现较大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于博世在中国的长期策略是否有影响?

陈玉东:2012年增长持平,主要因为2011年增长是不正常的高,前年和大前年因为4万亿下去后,固定资产投资太厉害了,大家都买工程车,工程车相关领域的增长达到100%,那是不正常的,汽车行业增长了36%,也非常大,你如果每年想保持20%以上的增长我觉得都不是很正常,因为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和你这个行业的增加不匹配。

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要回到微增长时代,大势是微增长的,中国GDP增长已经回落到了7%或8%,博世要保证产品的增长超越这个数字。2012年,博世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事业部增长率跌的就很厉害,但是相对于4万亿之前的那个点还是增长的,而且是双位数增长。

由于2011年的高增长不太正常,所以2012年恢复到正常增长,不会对博世在中国的长期策略产生影响。不过,针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博世旗下的业务已经重组为四大领域,新增了能源与建筑技术业务部门。在中国,将加强本土管理决策权、提高本地产品附加值、扩大本地采购比例并持续加大本地研发投入。我们预计,2013年博世中国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CE:博世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方面做了广泛布局,但是这几年新能源车的发展似乎不如人意,博世会一直保持高投资吗?

陈玉东:新能源汽车方面,博世在跨国公司中应该是投入最大的,我们有200个人的团队在做,联合电子的生产线也做好了,已经准备好了量产的产能,而不是像有些企业示范的产能,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上汽的新能源汽车也有用我们的产品,博世也在积极争取成为比亚迪新能源品牌——腾势的供应商。

博世中国每年都在往里砸钱,每年大概3个亿。我们认为纯电动未来20年会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它要成为主力路还很长,因为经济成本、续航能力和蓄电池的瓶颈在那里,这几个方面解决不了,一直靠政府6万、12万补贴是长久不了的,这样的市场也是不健康的。

博世认为,未来从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量会逐渐上来,但不会每年有几十万台这样的增长。尤其是纯电动,每年最多增长5万台。到2020年混合动力与纯电动全球占比最多到15%,80%以上将是传统内燃机,直喷、柴油技术等传统节油车型将不断增长。

CE: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许多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由沿海向内陆甚至东南亚地区迁移,这也被看作产业升级的一部分,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产业转移与升级以及博世在这一过程中的选择?

陈玉东:博世在华的工厂也从沿海开到了成都,相对来说也属于产业转移,但不是因为低成本到那里去,主要是因为我们客户到那里去了。

产业升级不是把工厂关了到别出去,不是革命性的而是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十年前来投资的时候,很多跨国企业都把国外的自动化生产线砍掉,用中国人工的生产线,但是近年来不能说没有了,但比例比较少了,很多都用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提出来让我们多用自动化生产线,大家都觉得整个的产业升级不能再靠人海战术。

确实10年前,能变成人的都变成人了,现在就不这样了,新的生产线都是按最先进标准去做的。

产业升级是生产中产业链、制造水平、装备水平逐步一点一点演进的过程,把人占整个价值链的成本降低,不是革命性的,就是从最低端的、最简单的组装到深加工,到更高级的加工,这也是逐步升级的过程。很通常的说法就是,提升资本成本占比,降低劳工成本占的比例。如果我们有些生产线还是人工的,在建新线的时候就会考虑如何让它更自动化一些,以前肯定是不计算的,现在要进行比较,总之要去算一下,自动化便宜还是人工便宜。

有很多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会从中国转移,尤其是劳动成本上升后,拿到东南亚去,但博世拿来的本来就是高附加值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只是怎么更深化我们的供应链,并没有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考虑而进行的产业转移。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陈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