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驱动储能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政策,目前缺乏实质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建议相关补贴应该补给储能终端,以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的发展。”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司海健

“当前驱动储能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政策,目前缺乏实质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建议相关补贴应该补给储能终端,以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的发展。”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司海健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除了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之外,更需要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们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电力报》:一直以来,储能被认为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未来储能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司海健:储能已成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关键技术。受欧债危机影响,全球主要国家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提升重要发力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球的战略共识。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11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1/3,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将从当前的13%增加至2035年时的18%。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并网应用和分布式电网应用将会给储能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规模激增,为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打造智能电网的大幕已经拉开,预计2014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将达1714亿美元。储能技术尤其大规模储能技求是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调节电能质量、优化能源效率等主要目标的实现手段,逐渐成为构建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中国电力报》:在风电发展大步迈进,不少项目并未获国家批准的情况下,要求电网短期内全额收购所有风电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储能有何重大意义?

司海健:储能技术是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可再生能源接入、用户智能化和互动化,以及传统电网升级方式的变革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储能电池在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分跟踪负荷式和跟踪电源式两种,可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功率的平滑输出,降低功率预测偏差,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储能技术解决局部电压控制问题,促进节能减排、设备应用充分高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用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

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打破风电、光伏发电等的接入和消纳瓶颈问题,能够降低配套输电线路容量需求,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同时还能够消除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改善电力质量,降低离网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碳排放。这也是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力报》:有专家认为,目前储能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限制了储能行业的发展,最为切实可行的储能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司海健: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刚刚出现,正处在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达到类似美国、日本将储能当作一个独立产业加以看待并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的程度,尤其在缺乏为储能付费机制的前提下,储能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尚未成形。

针对现有储能产业的发展,未来我国有望针对多种储能技术的基础研发,通过建设重点项目,扩大储能示范,通过政府政策或行政手段,辅以资金支持,促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储能技术的发展,除了自身的技术进步外,还需要其他一些技术或政策上的配套。如实施分时电价,合理拉开不同供需时段的电价,使得储能的削峰填谷有利可图,则会吸引更多的市场力量参与进来,也能够直接推动储能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电力报》:储能规模化发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有哪些瓶颈制约着储能规模化发展?企业在储能规模化发展还需做哪些努力?

司海健:对储能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市场决定研发,商业模式不成熟,储能产业就难以发展。目前我国的分布式储能已有一定市场,而大规模集中储能还未形成有效市场。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储能研发和应用示范力度,突破关键技术,从而建立起储能产业链,推动储能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实现我国新能源振兴和落实节能减排国策的重要保证。

《中国电力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作为未来电网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也是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储能企业,如何抓住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储能机遇?

司海健:储能产业的广阔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实现产业化仍然任重道远,面临着技术、市场、政策等挑战。对企业来说,提升关键技术,提高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推动储能技术进入市场的最重要条件。在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集成、工程化技术方面有待提升。大规模储能在实际的商业化应用中却并不尽如人意。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储能行业的投资者基本上都还没有赢利。

目前尚未出台具体对大规模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情况下,练好“内功”、“坚持下去”应是储能企业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所谓练好“内功”就是要持续加强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和经济双重需求。另外,加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做好规模生产的准备。此外,做好储能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化及应用等方面人才培养和储备,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环宇赛尔
司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