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其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以大规模储能技术作支撑的电网运行方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其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以大规模储能技术作支撑的电网运行方式,将是必然趋势。”在5月23日~25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间隙,内蒙古电力集团副总工程师岳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缺乏实质性的补贴政策、相关配套技术不成熟、缺少示范工程带动、成本和价格高昂、市场认知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依旧是摆在储能商业化运营路上的“绊脚石”。不少专家表示,储能亟待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但却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

储能已处大规模应用前夜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5次提到储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量明显提高,未来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比如风电要进一步创新消纳方式、太阳能加快分布式发展、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而作为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环节之外的新兴产业,储能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在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如是说。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不得不去寻找更加环保、更加清洁的新能源,比如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这些能源的特点是不可控,并入电网以后就使电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电网是按照负荷来进行控制的,现在不但负荷变化,电源也变化,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的不断增加,各种弃风弃光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研究储能技术。”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峰告诉记者。

事实上,储能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夜。国家能源局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0个微电网示范工程以及到2015年国家拟建100座新能源示范城。根据中国储能网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有40多个涵盖多种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另根据市场调研公司PikeResearch的预测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间,将有1220亿美元投入到全球600多个储能项目中来。同时,各类“国际资本”、“风投资本”、“产业资本”也将纷纷加速挺进储能产业,储能产业化、规模化运行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储能在全球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真正形成产业格局。从这个阶段来说,中国进入这个领域并不晚,但是国外在储能领域有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也有很多相应的政策机制出台,而国内现在缺乏应用端的经验积累。

产业化推进亟待实质性政策

“尽管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不高,但国家寄予了很高期望,目前国内很多关于于储能方面的专门技术最主要还是在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阶段,下一步将就储能创新的研发和产业化给予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发展和引领需要与储能技术创新相结合。”高虎说。

目前,储能已从研发进入应用示范阶段,技术上还有待提高,商业模式尚在探索。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初期投资较大,且运行经验不足,也无完善的标准可依,所以大多潜在的客户处于观望状态。而储能企业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资金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尚未成熟的市场,一方面是仍需要加大投入的现状,这是储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储能的核心问题是它的经济性,也就是在用户端,如果我们的储能系统能够让用户用得起,储能才能真正起来。”XtremePower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家良告诉记者。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张华民也认为,技术提升是降低储能成本的关键,提高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推动储能技术进入市场的最重要条件;市场认知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带来了一定市场开拓风险;储能相关标准不健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势必将造成市场的混乱,不利于储能行业规范发展。 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储能的发展缺乏政策机制,例如风电的上网电价高于火电,且有可再生能源基金对风电、太阳能也有补贴,但是对储能补贴的资金从哪里来,补贴多少以及储能由谁来买单等问题,目前尚未出台具体对大规模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储能行业产品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生产力要求高,对于资金紧张的储能企业来说,来自政府的实质性补贴与扶持政策尤为重要,但业内专家也呼吁,警惕不合理补贴造成产能过剩,相关补贴、扶持政策还需从长计议。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储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