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凯金能源等锂电池负极材料头部企业都在忙着扩产能。

璞泰来股价走势图

6月27日晚,易成新能公告近期公司与淅川县人民政府签订《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拟投资7.5亿元,旨在快速做大做强高端负极材料产业,更好地满足新能源行业对负极材料的强劲需求。

锂电池行业受益于汽车电气化迅猛发展,带动锂电负极材料需求高速增长,市场空间巨大,今年上半年国内大小相关负极材料企业相继扩大产能。

锂电池带领负极材料高速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143GWh,同比增长22%。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229GWh,同比增速有望超过60%。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11GWh,2021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机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国内负极材料产量达到5.35万吨,同比增长129.2%,环比增长1.0%。1-5月份国内负极材料总产量为24.57万吨,同比增长137.3%。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需求大增受益于新能源电动车销量的激增,再加上各种造车新势力、互联网跨界造车的火热刺激,锂电池原辅材料企业不断扩产或新建规模随之而来,燃油汽车加速电动化的低碳出行将成为新常态,这都为包括锂电池原辅材料的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和庞大的应用场景。”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安信证券研报中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海外方面,欧美多个国家也将于2030至2040年之间陆续禁售燃油车。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预期将带动动力电池和材料行业的高速发展。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仅国内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10GWh,相应负极材料需求量将达26万吨。

相关企业纷纷扩产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凯金能源等锂电池负极材料头部企业都在忙着扩产能。

相关企业相继扩建产能,未来负极材料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隐患,中原证券研究所负责人牟国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般而言,锂电池应用可分为消费类、动力类和储能类锂离子电池。受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影响,动力类锂离子电池成为锂电池最核心增量,且市场占比已超过50%。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原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负极材料企业相继大幅扩大产能,如增加产能超过市场需求,不排除负极材料行业存在局部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记者表示:“负极材料的产能过剩将是结构性的,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共存,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不高。未来随着产业需求的升级,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低端产能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这客观上有利于行业产能结构的优化。”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锂电行业大发展的浪潮中,负极材料相关企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纷纷扩建产能谋求发展,但也存在诸多挑战。

胡麒牧认为,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出现重大调整,这客观上带来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行业需求的持续扩张,加上产业政策的扶持,负极材料生产企业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但行业的现状是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和资金优势,行业成本透明,技术有同质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需求侧的扩张更加利好具有先发优势的龙头企业。不过目前从行业层面来看,负极材料高端产品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商业化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加上我们还面临海外巨头的竞争,因此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对于负极材料技术突破方面,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目前还处于被动研发阶段,如果企业能够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能够提升容量和传导效率、降低温度等高品质负极材料,那将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对于整个电子行业也是一种颠覆。”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负极材料总体发展趋势为降本增效,即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能量密度,同时成本需要持续降低,且要与正极、隔膜和电解液相匹配。为此,负极材料行业挑战在于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研发出最具性价比的材料,并与电池设计和其他材料相匹配。由于新能源汽车增长可期,负极材料最大机遇在于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挑战一方面在于动力电池企业持续降本增效的压力下,在产品研发、产品体系设计、下游客户、企业扩产等做好平衡;其次是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有效产能不足。”牟国洪说。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负极材料
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