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智能手表“GEAR”的商标申请,到“谷歌眼镜”推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再到苹果的“iWatch手表”相关专利的频频曝光,“智能穿戴设备”概念因为IT巨头的纷纷涉足而备受瞩目。赛迪顾问认

从三星智能手表“GEAR”的商标申请,到“谷歌眼镜”推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再到苹果的“iWatch手表”相关专利的频频曝光,“智能穿戴设备”概念因为IT巨头的纷纷涉足而备受瞩目。赛迪顾问认为,具有强大功能和创新形态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激发了市场用户的无限期待,尤其是当前新品的频频面世,智能穿戴设备的“春天”已经到来。

一、智能穿戴设备产品日渐兴起,IT巨头纷纷抢占发展先机

(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智能穿戴设备是指将智能化的设计融入到可穿戴式技术中,开发出可以进行全新的科技交互模式、并可穿戴的智能型设备,如头盔、眼镜、手表、手环及服饰等。早在八十年代,业界就提出了智能穿戴设备的概念,但产品只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穿戴设备的简单融合,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199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可穿戴计算机学术会议,标志着业界开始高度关注智能穿戴设备技术,这极大地推动了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此后,基于新兴技术研发的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开始逐步进入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大批IT业界的巨头公司更广泛地涉足该领域,产品类型逐步丰富,产品数量逐步增多,尤其是谷歌推出“Google glass”,更是掀起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热潮。

图1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历程图

从目前发展态势上来看,市场即将临近引爆点。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到100亿美元,中国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重要市场之一,预计未来三年将实现35%年复合增长率。从电子终端演进趋势上来看,智能手机已步入成熟期,厂商陷入了硬件参数的比拼之中,产品形态和功能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而作为新兴的智能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并且符合用户“高便携性”的需求,极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的电子终端产品。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资深专家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也强调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潜力,并认为它会成为下一个热门领域。

(二)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重要的网络入口之一

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呈现融合化发展的态势,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趋势日趋明显。智能终端作为信息交互的客户端载体,是进入网络的主要入口,并成为融合产业背景下,国际IT巨头整合自身资源,抢夺用户和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尤其对于平台级企业,终端产品已经成为其勾勒业务版图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微软收购诺基亚、苹果强化终端产品体系构建和延展终端产品线,再到Facebook拟推出自身品牌的终端产品,均可佐证。因此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用户规模化增长,智能穿戴设备在智能终端市场中将会不断持重,将成为最重要的网络入口之一。

(三) IT巨头抢占发展先机,布局“战略要塞”

智能穿戴设备必将引领一个科技浪潮,重塑市场格局,只有抓住发展机遇,及时转型才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如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没落以及三星的转型成功,都说明紧跟技术和产品趋势的重要性。其次,只有把控“入口权”才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产业主导,智能穿戴设备正是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塞”之一。

因此,国际IT巨头已经将智能穿戴设备作为未来重要的方向之一,并推出了相对成熟的产品。国内IT企业也已经开始进军这一领域,如百度推出咕咚手环、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推出智能戒指GEAK魔戒、智能手表GEAK Watch、腾讯旗下的易讯网在国内独家开售智能手环“Jawbone up”。对于中国生产制造厂商,同样存在机会,部分厂商已经开始准备智能穿戴设备的硬件解决方案,当品牌厂商大规模进入市场后,其产品也将会及时跟进。

二、智能穿戴设备进入春天需解决三大问题

虽然众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已经面世,但是与大众用户的生活仍有距离,尤其是产品的硬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接受度这三大方面仍存在诸多关键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的购买行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当人们逐步丧失“新鲜感”后,智能穿戴设备将沦为华而不实的“玩具”。

(一) 电池技术亟待升级

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硬件技术的逐步成熟,已经拉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但电池相关技术仍是硬件技术中最为关键和薄弱的环节,亟待突破。一方面,目前主流的智能穿戴设备主要以眼镜和腕表为主,这样的产品形态极大地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电池微型化技术仍很欠缺;其次,智能穿戴设备必须具备承载大量数据信息的交互能力,而在信息数据交互的过程中电耗是巨大的,这势必对电池功耗优化以及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产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

(二)急需杀手级应用服务

现阶段,智能穿戴设备应用服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信息交互,现实感增强、人体监测以及运动量计量,信息的推送服务为主,而大多数的应用服务可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上直接或间接实现。目前,缺少“杀手级”应用的智能穿戴设备,很难吸引大众用户,购买者多以“科技发烧友”为主。并且,智能穿戴设备多以单一性应用服务为主,缺少能够融合视频、摄像、导航、购物、通信沟通等多类型综合化应用服务,对用户的黏合性低。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应用服务的实用性不足,产品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人机的交互模式上,但单从应用服务本身而言,创新性不强,与用户贴合度不高,更多的是吸引用户的“噱头”而已,热度降温后,消费者的热情也会降低。

(3) 用户使用习惯尚需培养

目前,不少流行的智能穿戴设备并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良的用户体验。“谷歌眼镜”作为业界标杆性的产品,在体验上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眼镜的电池使用时间仅为5小时左右,语音指令交换的准确性较差,屏幕在强光下无法辨清,无法调节音量或显示屏亮度,无法关闭WiFi或蓝牙,无法重新排列用户界面上的应用卡片或设置优先级等功能设计缺陷,都极大地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此外,用户长期佩戴会产生头痛的感觉,使用户无法集中关注周围的环境,也会为用户带来安全隐患。索尼的Smart Watch,作为较早进入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产品,未能较好的处理较小屏幕和用户体验的关系,如较低分辨率的视觉效果以及繁琐的页面操作设计。此外,“第二屏”的设计理念,使智能腕表成为了智能手机的附属品,只有关联智能手机才能产生功能的设计很难为用户带来独立和完善的使用感受。

虽然智能穿戴设备能够为用户带来“新鲜感”,但是不菲的价格和较低的使用率很难让用户感觉到“物有所值”,大众用户购买产品的热情不高。此外,目前上市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应用与用户的常规需求贴合度较低,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期望。更多用户倾向于使用熟悉的智能终端产品。

三、构建完善生态系统,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一)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政府应通过资金、人才引进、税收补贴、研发创新等优惠政策,对芯片企业、设备制造厂商、生产厂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等产业链的各环节的重点本土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多元化、互动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促进各方加强合作;利用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培养技术人才,通过人才政策汇聚高端人才,为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发展储蓄人才力量。

(二)大力推进产业和完善产业链建设

首先,针对产业链的柔性屏、传感器、芯片摄像头、电路板、柔性材料、触控面板、电池等关键和薄弱环节,要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该环节企业的技术实力。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链构建,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链各方协同效应。最后,利用国内市场巨大的规模优势,加强对产业链的具有行业影响力、产业控制力与技术带动力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推进产业化进程。

(三)努力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对国内企业而言,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国际IT巨头已经走在了发展前列,因此应该努力积蓄力量,一方面,在关键和薄弱技术上要敢于投入,如电池相关技术;另一方面,要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设计产品的形态、功能以及操作模式,使产品能够更贴合用户需求;同时,注重应用的服务开发,形成与用户高黏合度的服务产品。此外,在这新兴领域尚未形成明确的品牌格局,因此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塑造品牌形象、强化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穿戴式设备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容纳来自各领域不同的业务内容,但目前上市的产品主要以“卖硬件”盈利,其价值远未开发全完。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恰恰是企业领先市场和激产品市场价值的关键,如苹果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可见一斑。因此,国内企业也应当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寻求市场的突破。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