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并有可能通过很多细微的应用给我们生活带来实质上的改变。从1998年的精工Ruputer到google glass,依托大数据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并有可能通过很多细微的应用给我们生活带来实质上的改变。从1998年的精工Ruputer到google glass,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可穿戴设备越来越火,电子巨头纷纷涉足,然而尚未有哪一家公司的产品能像iPhone、iPad那样定义可穿戴设备市场。

随着苹果家的iWatch和各大厂商的智能手表不断亮相,“可穿戴设备”成为科媒上泛滥了的话题,在过去的10年里,苹果的惊人成长有目共睹,焦点在于手机智能性能的转变,正如应用的成长促进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兴盛,可穿戴技术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成 长,可穿戴设备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新功能的产品层出不穷。

备受看好的可穿戴设备

最早面市的智能手表是精工Ruputer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兼容Win95、售价达330美元的智能手表,Ruputer虽小但是具有完整的文件管理功能,包括数据输入、文件显示和删除、应用程序的启动和切换、文件通信等。其后陆续有其他公司推出智能手表,但均未引起普通消费者的关注。然而当时间来到2012 年4月,当谷歌眼镜进入公众眼球之后,戴尔公司正在考虑进军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索尼抢先苹果一步发布了自家的智能手表SmartWatch 2;三星正大力投资可穿戴计算设备,以挑战Google Glass和苹果公司传闻中的iWatch,似乎只要自己没有研发出一款手表就不是电子设备的大腕。

智能手机的兴起可以说是来自于电子技术革命,终端设备的智能化与小型化,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移动电话被成功地转变成了新的移动电脑,当屋子里的互联网被成功 地扩展到人们的身边,人们迫切去用互联网重新定义身边的一切。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期,消费者对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低,创新跨度过大的智能手表 自然不可能取得胜利。当智能手机的创新进程逐步放缓,大型公司需要开拓新的市场,正如卫报报道,受PC市场萎缩的影响,电脑巨头戴尔正在考虑转战可穿戴设备领域。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Google Glass所展示的安卓操作系统、实时在线、谷歌地图、谷歌搜索、实时分享等等种种功能,无不蕴含着互联网的基因和强大的生态链。所有人对可穿戴式设备的 热情都很高。除了Google Glass之外,Nike+、Pebble、Jawbone UP等等,都在努力尝试。事实上,可穿戴式电子产品并不是新近才有的电子产品,一些企业早已在此道路上探索了很久。随着UP这样的智能手环推出,才给投资者描绘出了更大的产业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HIS的报告,在目前可穿戴设备针对的行业应用,包括工业、健身、娱乐、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也将从外置的智能手表、眼睛、鞋子逐渐进入人体内部,如智能隐形眼镜、PH胶囊等就将为人体医疗保健作出贡献。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对象也将由人、动物向房屋、桥梁等建筑设施进行扩展监控。

什么才是真正的可穿戴设备?

可穿 戴设备是戴在手腕上,手指上,脸上或是穿在身上?当前各大厂商关注度较高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主要是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或许就是答案。从市场的概念产品来 看,智能眼镜输出画面大,视觉效果较好,但装在镜脚的触摸屏面积小,仅仅具有简单动作识别功能,信息输入不方便,不适合复杂的操作;智能手表具有合适输入的触摸屏,操作方便,可以完成复杂的信息输入,但屏幕太小,不适合人眼长时间观看。可穿戴设备要想有所发展就要在某种功用上能超过智能手机,否则可穿戴设备卖的只能是新潮或品牌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可穿戴设备要么是万能的要么是简单的,例如九安医疗的ihealth移动终端--健康设备倒是可穿戴里面最 成功的一支。

设备间实现互联非常重要,以后人们可能有好几种设备跟手机相连。德勤研究主管邓肯·斯图尔特表示,可穿戴科技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它正在代替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而是当一个人无法使用移动设备或是台式机器时,它所带来的和网络平台的联通性。允许开发者将移动应用程序添加到智能手表上,比如Goole Glass那样的。面对多个巨头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的市场格局,可穿戴设备之争或许最终会演变为类似智能手机时代的平台之争。

也许我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兴趣,来自于星球大战中全息投影以及快捷方便的人机互动方式和语音交互系统,科技产品从想像变为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其中能大规模商用的比例并不高,可穿戴设备会成功吗?

Dell 负责个人计算的副总裁Sam Burd认为,目前尚未有人看清楚可穿戴设备的变化趋势,但是个人持有的计算设备数量正在暴涨。GlassUp CEO Francesco Giartosio也同意这一看法。他觉得在可穿戴计算不可能只靠一种用户案例来定义。使用者不同(如运动员、医生、乘务员),设备也会不同,这个领域很难出现统治性的产品。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