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埃隆·马斯克2002年相继投资SpaceX和Tesla项目之前,可以算是一位典型硅谷极客的话,那么,在SpaceX早期多次发射失败,Tesla电动汽车遭遇可续航里程信任危机,Hyperloop管道高铁构想被麻省


如果说埃隆·马斯克2002年相继投资SpaceX和Tesla项目之前,可以算是一位典型硅谷极客的话,那么,在SpaceX早期多次发射失败,Tesla电动汽车遭遇可续航里程信任危机,Hyperloop管道高铁构想被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教授约翰·汉斯曼(JohnHansman)嘲笑时,埃隆·马斯克的自我认同实质已经不是崇尚工程师文化的极客姿态那么单纯了。他将有些科幻色彩的个人梦想变为可操作的实体事业,让我们隐约可以体会到近100年来,托马斯·爱迪生、卡尔·奔驰、冯·布劳恩等工程先驱的精神延续,那些昔日创想家情——

连续创业者,这是在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电动汽车Tesla还处于初创期时,《连线》杂志对埃隆·马斯克(ElonMusk)的称呼。作为2000年那波互联网淘金热的受益者,埃隆·马斯克第二个创业项目Paypal电子支付工具卖了个好价钱。不过,埃隆·马斯克在之后并未继续再去尝试互联网创业,也没有像他同时代的浏览器金童马克·安德森那样去当风险投资教父,更没有像Palm创始人杰夫·霍金斯那样转身回学校去完成自己学术性的大脑研究,而是华丽转身,将下一轮创业方向瞄准了更贴近个人梦想的新空间。

从20世纪70年代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衍生出的史蒂夫·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到Adobe崇尚灵感引领产品的约翰·沃诺克和查克·葛什克;从90年代脱始于斯坦福的杨致远和大卫·费罗让雅虎探索出第一代互联网的玩法,到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把他们迷恋的数学算法付诸Google,硅谷从来都不缺乏创业者义无反顾的极客精神。如果拿Napster的创始人肖恩·范宁、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和查德·赫尔利、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去比较,埃隆·马斯克最初的创业经历甚至显得有些缺乏轰轰烈烈的渲染气氛。出售第一个创业项目Zip2时获得了超过2000万美元,此后再将Paypal卖给eBay时,埃隆·马斯克个人资产在2001年已经到达了1.8亿美元的水平。而真正对于埃隆·马斯克从连续创业者到硅谷新一代极客企业家的心理考验,还要算2008年的夏天,SpaceX和Tesla两个创业项目在次贷危机时几乎快耗光了他那最后6000万美元的家底。不过,在2013年初《福布斯》杂志再度估算时,埃隆·马斯克的身价至少10亿美元,随着Tesla股价350%的持续上涨,埃隆·马斯克在2013年9月的资产估值已经逼近了40亿美元。可对于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老牌极客而言,个人财富的累积已经并不再那么重要,因为私人航天、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超高速管道列车,甚至瞄准火星的星际移民,才更有趣。

如果说埃隆·马斯克2002年相继投资SpaceX和Tesla项目之前,可以算是一位典型硅谷极客的话,那么,在SpaceX早期多次发射失败,Tesla电动汽车遭遇可续航里程信任危机,Hyperloop管道高铁构想被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教授约翰·汉斯曼(JohnHansman)嘲笑时,埃隆·马斯克的自我认同实质已经不是崇尚工程师文化的极客姿态那么单纯了。他将有些科幻色彩的个人梦想变为可操作的实体事业,让我们隐约可以体会到近100年来,托马斯·爱迪生、卡尔·奔驰、冯·布劳恩等工程先驱的精神延续,那些昔日创想家情绪的21世纪被重筑。

“登陆火星,一张往返票,只要50万美元,这绝对有可能。”埃隆·马斯克在SpaceX成立10周年的活动上如此说。这家已经承担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的私人航天公司,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宇航野心,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迷恋情绪,远远要有别于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这些NASA的老牌承包商。似乎SpaceX冒着多次发射失败的技术风险,并不只是为了商业获利,商业利润只是为了SpaceX能够顺利研发下一代的未来宇航工具,而星际旅行才是埃隆·马斯克对SpaceX持续投资孤注一掷的终极目标。

实质上,让埃隆·马斯克被公众熟知的Tesla电动汽车上,也可以找到创想家式的浓厚理想主义色彩。“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思考过哪些问题最有可能影响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内心世界告诉我,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未来交通形态,以及能够源源不断的能源生产,才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埃隆·马斯克在2013年4月的TED大会上如此讲述自己孤注一掷坚持开发电动汽车和SolarCity太阳能充电站的个人思考。实际上,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形容Tesla的创业状态最为贴切,前面有底特律汽车三巨头操控的美国汽车工业化生态,后面还有包括Fisher、TommykairaZZ、底特律电动车公司等层出不穷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紧追不舍。“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这是趋势。”当《华尔街日报》的科技专栏作家沃尔特·莫斯伯格在D11大会上问及为何其他汽车公司没有与你一起竞争时,埃隆·马斯克如此表白。

领悟技术趋势,这恰恰是埃隆·马斯克作为连续创业者,一次次获得阶段性成功的内在因素。这种趋势来自对已有技术的熟悉,以及将这些技术重新组合付诸于崭新的创想之上。Tesla的崛起,在于ACPropulsion公司已经连续十余年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在于锂电池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物理学内在规律,更在于埃隆·马斯克发迹于硅谷,这里可以轻易找到各式各样的极客工程师来帮忙,可以将已经储备研发好99%的现成技术,通过1%的突破研发,以追逐梦想方式重组创新,获得临界点方式的成功。正如同埃隆·马斯克曾经表述的那样:“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尝试,在创新事业中,直觉和尝试往往会误导你。可以学习一下量子力学,能有很多收获。”埃隆·马斯克无疑是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他乐此不疲地将成熟稳定的技术拿来实现跨越式产品创新,这也使得有人喜欢拿史蒂夫·乔布斯的产品开发态度,与马斯克的工程冒险精神相比较。

破坏式创新,这几乎已经成为互联网浪潮后,硅谷创业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极客群体最乐此不疲的创新源泉。不过埃隆·马斯克的几个项目,尤其是SpaceX之后追求工程突破方式的创业项目,并未真正发挥出破坏式创新的威力。飞行航天巨头、汽车制造业大亨、石油能源公司,谁敢对其采取真正的“破坏”战术?但是埃隆·马斯克很幸运地在创业期赶上了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的产业政策调整,不论Tesla电动车还是SolarCity太阳能,顺势拿到了环保属性的商业补贴和来自美国能源部的贷款扶持,SpaceX航天则是切中了国际空间站和NASA的规模成本瓶颈,处于模型概念阶段的Hyperloop更是瞄准了美国迟迟没有突破的高速铁路系统。埃隆·马斯克和他的创业项目们,更是迎合了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大背景,即便Tesla的电池来自松下,SolarCity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来自中国供应商。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Te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