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想让自动驾驶系统明确达到一定的安全等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面对自动驾驶研究的热潮,要保持一种冷静地思考,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图/百度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 图片来源:百度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成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有机会看到从前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在这当中自动驾驶系统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在的自动驾驶真的安全吗?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到底是什么?消费者为何会混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

本周央视财经《对话》来到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现场,邀请汽车行业四位大咖,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自动驾驶比人类开车更安全?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晓秋:人驾驶大概平均的10万公里会出一次事故,但这个事故是有大有小的。现在从技术上要求自动驾驶,必须达到100万公里才能出一次事故,所以说自动驾驶是一个量级的变化。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兴亚:数据统计,美国每年的交通事故大概有3万个左右,90%以上的事故属于人的误操作,而且误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比例非常高,自动驾驶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自动驾驶和人的辅助驾驶还是有明确区别的,真正的自动驾驶一定比人驾驶安全。

自动驾驶“难点”又是什么?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程鹏:自动驾驶现在关键的几个技术问题,一个是高精度地图。地图要实时还原三维世界,给机器人去读,这很难。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三五年有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真的能实时还原。

第二个是里面的算力。算力永远不够用,所有的软件都在抢算力,当然还有影像传感器,而传感器现在品质成本都是问题,我们过去几年,每年都是投入50%多的研发费,这个都是我们这样的一些科技公司在致力于为我们的车厂去想办法去突破解决的地方。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智能网联汽车是自动驾驶发展的新阶段,智能汽车发展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新一代的移动互联技术和汽车结合这样一个产品,这是个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会诞生基础零部件,包括计算技术平台、云控基础平台,包括地图、动态地图技术平台。

权威解答自动驾驶分级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兴亚:分级标准每个企业标准不同,它分级的数量都不同,国家出台了一个指导标准,实际上是分为L0、L1到L5,那么L0级就简单通俗地讲就是脚、手、眼、脑,都要用。谁都离不开,就叫L0。一级L1是脚,解放脚。L2是脱手,解放手。L3是脱眼,解放眼。L4是脱脑,解放脑。5是全脱,全都不用。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自动驾驶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公布了一个中国的自动驾驶的分级。这个分级极其重要,企业没说清楚,宣传也没说清楚,使用者也不清楚。

L0级实际就是一个预警系统。它有雷达提醒你前面有路,它不会操纵汽车,不会踩刹车,不会转向。

L1级我们称之为部分的辅助驾驶。它只能执行一个任务。就是机器来帮你踩油门机器,来帮你踩刹车,或者机器来让你保持正确的行驶车道。大家所熟知的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就是L1级。

L2级应该叫组合的辅助驾驶。踩刹车、踩油门是自动的,方向盘也是机器帮你。如果能够同时执行这两个任务,就是L2级。

L3级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车又可以加减速度,又可以转向,又可以超车,又可以并道,但是这个数据有范围限制。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了,要提醒需要人来接手。这叫做人机共驾,叫有条件自动驾驶。

L4级是高度自动驾驶。这种工况很少,基本上规定一个设计道路都能走,但是特殊情况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要人为干涉一下。

L5级是完全不干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动驾驶。

什么时候能开上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中国企业都在做L3级,最近这一两年,L3级的产品会出来,出来以后社会认可还有三年时间,如果在三年发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没有什么大问题,可能可以快速的往L4、L5推进。所以2025年是一个时间节点,到那个时候判断未来。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晓秋:L4级的估计要到2030年左右。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兴亚: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行,应该10年之内,但是如果是要进入家庭,个人消费普及化,可能还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个人认为在15到20年之间。

就目前而言,想让自动驾驶系统明确达到一定的安全等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面对自动驾驶研究的热潮,要保持一种冷静地思考,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未来,汽车会承载智能网联的新的使命,自动驾驶也会有新的期待。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
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