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大众在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向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钴资源延伸。

亨德里克·菲斯克:一手造电动车,一手抓住钴

加拿大第一钴业公司(First Cobalt)又迎来了一位新的董事会成员——亨德里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

亨德里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

亨德里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

作为一名杰出的设计师,菲斯克手中曾经诞生过宝马Z8、阿斯顿·马丁DB9、V8 Vantage、VLF Force 1和菲斯克Karma等车型。

宝马Z8

宝马Z8

而他现在的身份是新能源汽车公司Fisker Inc.的创始人、董事长和CEO,并正在开发一款定位高端小众市场的电动轿车EMotion。

根据产品规划,售价为12.9万美元的EMotion称其拥有的最高车速可达161英里/时,续航里程超过400英里,并且在9分钟快速充电即可行驶125英里。该车型目前正在接受预定,计划在2019年底进行交付。

不过,对于EMotion和菲斯克来说,实现这款产品的一个重要瓶颈就在于电池。

EMotion

EMotion

此前,菲斯克曾寄望与Nanotech Energy Inc.的合资公司生产的石墨烯电池,但由于研发进度无法赶上产品周期,双方和平分手。公司也转身与韩国LG化学合作,在自主设计电池包的基础上,采用LG化学生产的高级圆柱形三元锂电池。

但菲斯克显然仍希望能够实现对电池的掌控。

今年7月,菲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固态电池技术,希望能够比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提高2.5倍的能量密度,预计可以在2025年前投入到车型的应用中。

而在研发和掌控未来电池的道路上,钴都是它无法绕过的重要资源。

作为一种稀有金属,钴因为具有特殊的电化学性能,被认为是制造电池正极材料的不可替代品。有人说,谁掌握了钴,就掌握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命门。

今年5月,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表示,随着特斯拉等车企产量的提升,其车载电池金属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此外,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许多企业致力于打造电动车充电站网络,旨在提升电动车普及率,进而再度提升了上述电池金属的需求量。

然而,由于这些金属供货量受限,电动车的产量或将随之放缓。

事实上,对于那些志在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导者的大型跨国车企来说,钴同样备受关注。

宝马、大众在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向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钴资源延伸。

2017年12月,大众邀请多家钴原料生产商到沃尔夫斯堡总部展开会谈,希望通过长期采购协议来保证未来的原材料供应。

而宝马集团负责采购和供应商网络的董事杜兹曼(Markus Duesmann)更是表示,宝马的目标是获得连接至矿山的供应链,并持续10年。

如今,菲斯克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伙伴。

2018年3月,第一钴业公司收购美国钴业公司(US Cobalt Inc),以加强其在钴市场的地位。

目前,该公司拥有三大项目:位于爱达荷州的铁溪钴矿项目(The Iron Creek Project)、北美唯一一家获批用于生产电池的第一钴业精炼厂项目(The First Cobalt Refinery Project)和坐落于加拿大钴矿营(Canadian Cobalt Camp)的超级钴材料项目(The Greater Cobalt Project)。

第一钴业公司的总裁兼CEO伦特•梅尔(Trent Mell)表示,公司的战略是在北美开发、开采和提炼钴材料,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供应。

当然,让菲斯克加入到董事会,第一钴业公司也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菲斯克作为一家新兴创业公司,受到市场关注,“合作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关注”, 第一钴业公司的董事长保罗•马蒂塞克(Paul Matysek)说。

其次,菲斯克表示,“我已经做出承诺,将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我们不能再只浅显地关注汽车产品的创新,我们要开始对整个产品生产和生命周期负责,让我们的客户真正地有成为可持续未来的一部分的选择。”

而目前,全球大多数用于生产动力电池的钴资源都来自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在那里,部分企业使用童工常常让行业陷入非议,甚至被批评为“电池业的血腥钻石”。

因此,第一钴业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公司希望和菲斯克一起来倡导一个坚持最高道德和环境标准的采掘行业,并致力于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电动车
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