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产业政策看,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进入实施阶段,要求甘肃省加快推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 1、能源科技产业日益受国家重视,储能技术将迎来跨越发发展良机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将大容量快速储能装置作为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要求加大储能技术平台的研究,开展空气储

(一) 从产业政策看,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进入实施阶段,要求甘肃省加快推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

1、能源科技产业日益受国家重视,储能技术将迎来跨越发发展良机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将大容量快速储能装置作为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要求加大储能技术平台的研究,“开展空气储能及新型储能电池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研究和系统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建立相应的研发、综合测试和工程化验证平台;参与制订和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建成为储能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另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等文件均对储能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思路,并从财税、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储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鼓励和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国家对能源科技产业日益重视,而作为国家新能源科技发展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储能产业将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2、储能技术将快速产业化进入实施阶段,加快推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甘肃省当务之急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发布之后,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等地方政府纷纷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当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以期抢占“十二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地。随着各种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型储能装置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将随着各地方政府的推动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能示范项目以及南方电网在各地的储能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储能产业在经过成熟的示范之后即将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特点。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已形成了以天能集团、超威集团为龙头的铅酸电池企业集群,在天能和超威的带动下,长兴县已经聚集了铅酸电池企业六十多家,并带动了铅酸电池企业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随着储能电池产业的逐步成熟,大量具备优势的区域将依托自身独特优势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对储能电池产业的培育。

在此形势下,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均相对丰富的新能源大省,应积极利用资本的资源禀赋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投入,提前布局储能产业,大力发展储能电池以形成储能电池产业集群,从而能尽快在储能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抢占发展先机。因此,在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进入实施的阶段,甘肃省加快推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 从产业布局看,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区域竞争日趋加剧,要求甘肃省抢位发展、提前布局储能电池产业

1、储能电池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产业区域空间演变愈演愈烈

中国电池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铅酸电池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河北、湖北、江苏和山东等地区,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5%左右。其中浙江地区的集聚了大量的铅酸电池企业,其产量占全国铅酸电池的23%左右,龙头铅酸电池超威和天能的所在地浙江长兴已经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铅酸电池产业集群。

锂离子电池主要集中分布在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的京津唐地区,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锂离子电池产值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35%和27%。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到了锂矿资源,因此以江西宜春、四川阿坝、青海和西藏等为代表的锂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具备了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纷纷提出了适合于自身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思路。

从产业区域布局来看,电池产业的空间演变愈演愈烈,其中高端电池材料壁垒较高,东部优势区域将保持产业集聚,而电芯组装与PACK环节梯度转移趋势加剧,上游锂矿环节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另外,动力型和储能型电池成升级方向,产业向传统汽车城市和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城市汇集。

2、各区域储能电池产业各具特点,差异化成区域竞争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电池工业呈现出区域集聚的特征,但是各区域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格局特点。在铅酸电池领域,浙江等铅酸电池产业重点发展动力型电池,而湖北和河北等地则主要发展汽车启动用铅酸电池,山东则以储能型铅酸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珠江三角洲依托其廉价劳动力和下游市场空间使得以劳动密集为代表的电芯组装环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比亚迪、比克等代表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作为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聚集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其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上游的电池材料环节;环渤海湾地区是我国锂离子电池材料和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依托本地的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电池领域科研院所,并聚集了大量如中国宝安、比克电池、力神电池等龙头企业;部分中西部地区则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出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并提出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和规划目标。在电池产业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成为发展趋势。

3、甘肃省应积极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抢位发展储能电池产业

一方面,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状况,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资源尤为丰富。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00万千瓦;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约在 4800-6400兆焦/平方米。根据《甘肃省“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预计到2015年底,甘肃省风电装机将达到17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600万千瓦以上。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储能电池为其削峰调谷,从而实现并网发电,储能电池容量约占新能源装机容量的20%左右,预计到2015年,甘肃省储能电池的市场容量将达到460万千瓦。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应积极借助发展新能源的机遇,并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采取与其他地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抢位发展储能电池产业。

(三) 从产业定位看,甘肃省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金昌市借助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优势培育和发展储能电池产业

1、甘肃省重点支持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储能电池产业发展迎来利好

甘肃省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及核燃料、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调峰电源和输配电网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和大型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另外,要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由此可见,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是甘肃省重点支持的产业。

当前的主流储能电池技术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等,其完全可以通过电池的“生产-销售-回收-再生产”实现整个储能电池的闭合产业链循环,实现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储能电池完全可以解决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实现新能源的产业化应用。因此,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的交叉性产业,储能电池必将在甘肃省的重点支持下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

2、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双重保障,金昌市发展储能电池条件得天独厚

从上游资源保障来看,金昌市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其色金属储量丰富,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矿床之一,总储量位居世界同类矿床第三位,铜、钴储量均位居国内第二位,与镍铜伴生的铂、钯、锇、铱、钌、铑等稀贵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中国镍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镍都”。位于金昌市的金川集团大量生产发展储能电池所需要的硫酸、铅、钴、镍等有色金属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和电池正极材料。目前,金川集团已经具备年产硫酸200万吨、镍15万吨、钴9000吨,并配套建成年产80万吨PVC,完全能够满足生产储能电池所需要的原材料。

从储能电池的下游应用市场来看,金昌市戈壁荒漠土地面积大,所在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电总规模约35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光电总规模约300兆瓦以上,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2011年,金昌市先后与三峡新能源、中科光电、华能集团、中广核、中国风电、华电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新能源开发协议或达成了合作意向,到“十二五”末,全市煤电达到200万千瓦以上,风电达到3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达到2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500亿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金昌市发展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消耗能力,为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市场应用的保障。

3、金昌市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提前布局储能电池产业,积极发展市场优势快速壮大储能电池产业规模

在上述背景下,金昌市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甘肃省在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提前布局储能电池产业。另外,因为金昌市具有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优势和下游的新能源市场优势,所以,应主动承担起甘肃省发展储能和新能源产业的使命,将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尽快转变为产业优势,通过储能电池产业链的培育快速的壮大本地的储能电池产业规模,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总体而言,由于甘肃省定位于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而金昌市又具有发展储能电池的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的双重保障,因此要求金昌市需要积极借助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优势培育和发展储能电池产业。

(四) 从产业转移看,储能电池产业梯度转移效应进一步凸现,要求金昌市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储能电池产业链培育

1、铅酸电池产业区域集聚效应明显,行业整顿将导致产业区域转移提速

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国内铅酸蓄电池产量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河北、湖北、江苏和山东等地区,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5%左右。其中浙江地区的集聚了大量的铅酸电池企业,其产量占全国铅酸电池的23%左右,龙头铅酸电池超威和天能的所在地浙江长兴已经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铅酸电池产业集群。整个行业已经在优势区域形成了区域集聚效应,行业的区域集中度相对较高。随着环保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及工信部出台的《铅酸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铅酸电池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整顿,大量中小型不合规铅酸电池企业被迫关停,而有实力的大型铅酸电池企业则借行业整合机会加大产能的扩张力度,纷纷异地建厂。在此形势下,行业整顿将加快铅酸电池产业区域转移的步伐,大量沿海地区前段电池企业纷纷选在在资源更为丰富和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

2、锂离子电池产业国际产业转移明显,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突出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国产量合计占全球的90%以上。在中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的作用下,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中心正向中国大陆转移。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厂商纷纷在中国大陆设厂,以LG化学、三菱化学、江森自控、森田化工等为代表的国外锂电池企业纷纷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的京津唐地区。从锂离子电池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上来看,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江西宜春、四川阿坝、青海和西藏为代表的锂矿资源型城市,以湖南长沙、北京、上海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密集型城市和以广东深圳、河南新乡、江苏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集聚型城市。

未来,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将逐步加剧,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逐步明显。在此趋势下,各地区将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实现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重点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和重点企业强强联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3、金昌市应积极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储能电池产业链的培育

从国内储能电池区域发展的格局来看,整个电池产业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产业转移日益明显,储能电池的产业转移将给中国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金昌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产业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地处金昌市的金川集团是我国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铂、铜、钴、稀有贵金属和硫酸、烧碱、液氯、盐酸、亚硫酸钠等化工产品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总体而言,金昌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在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税收政策、原材料资源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应积极抓住储能电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抢位发展并积极承接储能电池的产业转移。

另外,从储能电池产业成功经验来看,国内重点区域的产业集群也都是从园区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园区建设是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根本。而河西堡镇作为甘肃省第一工业重镇,且河西堡工业园区作为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区,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储能电池产业的梯度转移要求金昌市抓住机遇以河西堡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储能电池产业链培育。

(五) 面对上述形势,金昌市应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抓紧落实产业顶层设计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储能电池产业园建设

金昌市作为甘肃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化基地,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在此形势下,金昌市应抓住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将本地的储能电池上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通过本地丰富的新能源市场空间快速做大储能电池市场规模。

金昌市应在确定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的基础上先期战略性的规划整个地区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思路,在做好产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并以河西堡工业园区为储能电池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储能电池产业在金昌市的集群化发展。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储能
电池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