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卖出 比亚迪 股份。”刚刚结束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这番话,无疑给他在中国唯一长期持有的股票——比亚迪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身为民营车企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经历过5年高速增长、曾一步登天成为首富,这3年却过得殊为不易:经销商退出、大裁员、降价自保、舆论

“我不会卖出比亚迪股份。”刚刚结束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这番话,无疑给他在中国唯一长期持有的股票——比亚迪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身为民营车企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经历过5年高速增长、曾一步登天成为首富,这3年却过得殊为不易:经销商退出、大裁员、降价自保、舆论质疑……

他带领比亚迪在谷底的种种努力,是巴菲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伟大的公司都要经历波折。

“赤裸裸”认错的董事局主席

在获得巴菲特力挺之前,王传福最大的新闻是“认错”。

1月10日,北京,台下坐着近200名记者。台上,王传福公开承认失误。“第一是渠道发展过多,扩张过快,太关注渠道的数量,忽略了渠道的质量。第二是我们的品牌宣传做得很欠缺。2003年开始做汽车,我们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没有理解品牌的内涵。第三就是在品质方面没有做好。”

之前,媒体对比亚迪的批评,也都提到了这些。这次,在公开场合,王传福开始承认“错误”,而且,说得如此“赤裸裸”,从内到外未打太极。这对于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言,恐怕还是第一个。

这也是他的性格。如他的话,“很单纯”。比亚迪在做汽车之前是B2B的企业,卖电池、卖手机零部件的,给摩托罗拉[微博]和诺基亚[微博]做代工。“我们只要拿到诺基亚的订单,这就是本事,只要和诺基亚搞好关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这个生意很单纯。我们习惯于这种打法。”

做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事。他不断地反思,开会。这是一个直接面对消费终端的行业,需要市场营销,需要企业宣传,需要政府公关。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开放。首先,就是接纳媒体。

之前的2009年10月,即使在自称是比亚迪最重要的车型——G3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也隐遁幕后,这让现场记者们大失所望。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不愿意也不会应对媒体的人。更有趣的是,曾经在一次上海车展上,记者上前约访,他慌忙不知所措,说“我不是王传福”。

如今不同了,外界看到的他最明显的改变是:出镜率高了。他甚至也接受长达两三个小时的专访了,尽管三个小时里,他基本都在谈技术。

疯狂拆流水线的“技术控”

熟悉王传福的人知道,这种转变对身为“技术控”的他而言已是极大突破。

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巢湖无为县农村,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是木匠,做过大队书记。初中前后,父母先后过世,这促成了他内敛坚韧的个性。1983年,王传福考入湖南长沙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硕士毕业后,他留在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他发现,通过向宝石中掺进金属粒子,可以让宝石发出丰富绚丽的色彩,26岁的王传福凭“熔盐电解用于改色”这一研究成果被提拔为院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3年,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总经理。此时,动辄几万元的“大哥大”开始流行,其中售价上千元的充电电池引起了王传福的重视,但在国企,他难展拳脚。1995年,王传福听说充电电池的最大供应国日本要停止生产了,这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他决意下海。

王传福找经商的表哥吕向阳借来250万元,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租用了深圳莲塘一个旧车间开始创业。没钱买自动流水线,他疯狂地把流水线一一拆解,把每道工序分成模块,四五十个工人密密麻麻地坐在六七十米长的生产线上,依靠手边的夹具准确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替代流水自动作业。这种生产线能日产4000块充电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靠着技术拆解和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到2003年,王传福把比亚迪做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电池大王”。此前的2002年7月,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王传福随后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第13位。

视名车如钢铁的“狂人”

王传福并不甘心一辈子做电池。在他看来,按照全球每年新生产10亿部手机算,比亚迪即使占有100%的市场份额,也不过几百亿的收入。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渐渐燃起——制造电动汽车。比亚迪已是电池专家,一旦学会了造车,就可以实现二者的结合,“造块大点的电池装到汽车上去”。

2003年1月,他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业。这使得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消息后异常惊讶,质问电话几乎把王传福的手机打爆:“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短短几天,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

王传福回应:“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收购秦川汽车后不久,王传福让手下为他在西安和北京的书店里,搜罗了几大箱汽车技术方面的书籍。他盛情邀请汽车设计专家廉玉波加盟比亚迪,廉问他:“你懂汽车吗?”王传福老实回答:“我喜欢车,我看了几百本书。”

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取设计灵感,王传福每年都要花费几千万元购买全球最新车型用来做研究样车,如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再让年轻的工程师们将其一一拆解写总结、写报告,车子则报废。拆车伊始,有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对名车下手,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就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车狠狠划破,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宣传资料上印着王传福的语录:“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国外汽车的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是因为其40%的工序是依靠人工完成的……所以我们将尽可能地把汽车制造的工序分解到人工,由那些可能雇到的便宜的能工巧匠按照我们自己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所能设计出的方案进行制造,通过这种模式达到汽车生产的超低成本。”彼时的王传福自信而狂傲。

煎熬三年的昔日首富

2008年,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以2.32亿美元购入比亚迪约2.25亿股,每股作价8港元,约占10%的股份。没人再拿王传福搞汽车的事称他“疯子”了。以模仿“微创新”和模具手工的方式造车,成本的确低廉,比亚迪汽车大卖,股价大涨,王传福也在2008年一跃而成为福布斯中国首富,身家350亿。

但在经历了时代红利后,汽车行业发展速度放缓,比亚迪超速发展的顽疾也逐步显现出来:销售渠道膨胀,内部管理混乱,品质跟不上,靠经销商大量存库提升销量……这是做代工时没有遇到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开始了漫长痛苦的三年调整期。

其中,王传福巨资投入的电动汽车成为关注焦点。虽然他已经将电动车卖到了美国,但在国内,这还是一个政策性行业,必须依靠政府价格补贴及完善配套。而在私人新能源汽车试点的6个城市中,仅深圳与杭州拥有较为完善的补贴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

此外,2010年8月,国资委牵头16家央企成立“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初始投资资金13亿元,但比亚迪这个电动汽车明星企业并未进入名单。

王传福毫不掩饰自己的委屈。今年1月10日的会议现场,他说,“做一个民营企业的汽车自主品牌,难上加难。我们不是抱怨!但是,我们要说出来!”

“政府我操控不了,但是我可以操控我的工程师们,用技术变革!”于是,他于近期公布了一项新专利:不用电站,电动汽车也能充电。

变革的确带来了变化。从比亚迪一季报来看,营收约129亿,同比增长9.8%,实现净利润1.12亿,同比大增315.63%。分析认为,受益于各项业务的全面好转,比亚迪最坏日子已过,公司开始回归到快速增长道路。

王传福VS李书福

在中国汽车界,李书福和王传福两个人往往被一同提起。

这是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一个说“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另一个说“一辆上百万的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堆钢铁”;一个早在2001年就预言通用、福特可能在十年内遇上破产危机;另一个则誓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

这是两个“疯子”,也是两个“独裁者”。王传福说:“在比亚迪,我说一不二,我们的企业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我的声音。”李书福则说:“吉利的船再大,掌舵的也只是我一个人。”

如今,回头看,无论是王传福还是李书福,他们都有大放狂言的资本。王让巴菲特长期持有并看好比亚迪,李则通过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车企,从不同的道路成就了中国汽车业的世界级高度。

同样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刘永行曾说过:“我们都是石板下面压着的小草,只要石板有一点点裂缝,就要努力向上生长,争取见到阳光,但我从不奢求别人给我浇水施肥。”选择汽车业这个当初民营经济的禁区,就意味着压在王李二人身上的是一块更大更沉的石板,他们必须要以更决然的心态、集中所有力量孤注一掷,才有可能在石板下挤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比亚迪
王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