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已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新能源车骗补行为,下一步政府将对这些企业严肃处理。

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近尾声 业界盼尽快决策

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近尾声 业界盼尽快决策

【新闻概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及财政资金使用专项核查,目前正在全国25个省市密集开展。多家企业表示,本次核查巨细无遗,贯穿全产业链,核查范围不仅覆盖厂商、经销商,还上溯供应商,下及使用者。不过核查组已经基本完成工作,将在3月底撤出企业,汇总核查情况。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已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新能源车骗补行为,下一步政府将对这些企业严肃处理。接下来一两个月,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系列罚单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一部分车企人士透露,中央汽车主管部门的下设机构正在为下一轮政策修订收集意见。但是2016年-2020年的补贴办法在2015年中就已经发布,业界以此为参照已经展开了生产销售,于此时重修补贴政策,将使行业预期重设,影响巨大。但无论如何,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车企人士都呼吁,尽快明确下一阶段政策,以便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不要让刚刚启动的势头夭折。

【小编看法】2015年,在免摇号、不限行、巨额财政补贴等利好政策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实现同比增长3倍以上,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骗补”行为的曝光,虽然加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怀疑,但同时也引发了行业的反思,新能源汽车的品控管理、安全防范、舆论监督将更受重视。严查新能源汽车“骗补”,行业将迎来良性发展时期,有助于我国在2016年挑战70万辆产销量大关。

多地明确今年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政策

新能源地方补贴政策来临 四直辖市已出台

【新闻概要】进入2016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迎来一系列调整,清查骗补、推荐目录瘦身、电池发展路线争议等因素,都让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产生了波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认为,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补贴政策变动。“国家明确规定补贴会逐年减少,而且给出了具体减少比例。从地方补贴政策看,也不是所有地区在新的一年里都出台了补贴政策。种种原因造成了产销数据出现较大波动。”

今年以来,部分地方如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等,已经率先明确了地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而有部分地方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于去年年底到期后,尚未出台新的政策。此外,虽然从今年起,补贴车型会统一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执行,但对混合动力车型是否能享受地方补贴,仍有部分地方存在争议。

《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6年补贴范围将扩大至全国。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仅限于88个示范城市,而自2016年起,生活在四五线城市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同样可以获得国家补贴。

【小编看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本月13日在“部长通道”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成长期,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产业调整的方向,预计2016年比2015年有一倍以上的增长,这也给市场提振了信心。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还需要高度依赖政策,补贴对于产销量的影响很明显。从陆续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来看,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仍很大。但是,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化,还需要核心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单纯追逐补贴,在未来是行不通的。

格力集团董明珠

外行造车瞄准“新能源” 格力造车有多大胜算?

【新闻概要】3月6日,格力电器发布《关于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珠海银隆”)的公告》,让人们再次感受到“空调女王”董明珠不按常理出牌、每每有惊人之举的行事作风。据了解,本轮融资中珠海银隆股值50亿元,有业内人士估计,格力电器此次拿下珠海银隆可能要花百亿元。但对于现金流800亿元的格力电器来说,钱似乎不是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珠海银隆具备电机、电控、电池、锂电池材料乃至整车的研发生产能力,并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搭建的新能源汽车链条较为完善;同时,拥有客车的生产资质并具备钛酸锂电池材料的知识产权,“这些都是银隆的优势,或许是格力电器看重银隆的原因。”

不过,鉴于此前奥克斯、新飞、美的、波导、春兰等跨界者也曾试水造车但都铩羽而归,多位专家认为格力电器如果造车的话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小编看法】目前,国内外资本、政策都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倾斜,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小编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差钱”的格力电器,如果有长期投入的决心,胜算的还是挺大的。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电动汽车
中国电池网
新能源车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