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过去3个月时间,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及相关促进政策仍普遍未见落地,尤其“骗补”风波的持续发酵,使得各城市的地补政策愈发难产。

骗补风波拖延地补政策出台 新能源车终端销售陷入停滞

骗补风波拖延地补政策出台 新能源车终端销售陷入停滞

【新闻概要】2016年已过去3个月时间,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及相关促进政策仍普遍未见落地,尤其“骗补”风波的持续发酵,使得各城市的地补政策愈发难产。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多个城市的终端销售都陷入停滞状态,产业链相关的充电桩建设、电池供应也受到牵连。

时至今日,不只是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其他各相关环节的企业也开始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界定“骗补”的罪与罚,各地方也应并明确下一阶段的推广目标与具体政策方向,以便业界继续笃定前行。

日前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态称,骗补的核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局部区域少部分车企确有骗补情况,但并没有此前相关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最终的结果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骗补这个“劫”虽然还没过去,但透过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期间的相关讲话来看,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依旧坚挺。

【小编看法】中央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调查工作刚刚结束,虽然具体的处理方式还未公布,但近日已经有“对现有的补贴标准进行调整”的消息传出。“地方补贴延迟”、“补贴标准调整”等政策的不确定性,都会拖累新能源汽车销量。另外,工信部通常会在每个月中旬前发布上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受“骗补”风波的影响,如今已经到三月底,二月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仍未公布。

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张迅速 锂价或将持续高位运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张迅速 锂价或将持续高位运行

【新闻概要】回顾2015年的锂市场行情,工业级碳酸锂年平均价4.77万元/吨,同比增长34%;电池级碳酸锂年平均价5.67万元/吨,同比增长41%;氢氧化锂年平均价5万元/吨,同比增长25%。

据分析,其上涨原因主要是从2012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扩张,带动了电池产业和电池材料产业迅速扩张。而近期的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下降的消息也刺激了市场的恐慌性抢购。

关于锂市场未来走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副秘书长李冰心表示:考虑已有规划的其他新增产能投放计划(其他盐湖、矿山),合计新增产能约23 万吨,但因锂资源供给特殊性,新增矿山建设周期普遍在3~5 年以上,新增盐湖开发周期增更长,达5~7 年,因此新增产能投产进度料将较为缓慢,且开发成本亦将显着提升,供应将增加缓慢。预计2016年上半年的锂市场供给偏紧,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小编看法】2015年碳酸锂价格疯涨,这种非理性上涨态势,不会长期延续。目前,对于碳酸锂价格上涨问题,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还会上涨,随着上游产能释放,下半年价格有望缓慢下滑。

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第一张牌照发出 北汽新能源力拔头筹

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第一张牌照发出 北汽新能源力拔头筹

【新闻概要】近日从发改委网站获悉,发改委同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4950万元,其中利用原有资产16672万元,新增投资98278万元,建设规模为达产后形成7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产能,其中新增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产能。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新建企业通过产品检测后,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发改委、工信部的相关负责领导就会来考察企业,对生产工厂做认证工作,主要看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力。这项审核规定是在50个工作日内给回复,正常就是两个月时间。有部分资质的车企、微型电动车企业尚具有厂房、设备、技术人员等一定基础,而零部件、互联网等零基础的企业,工厂认证显然是个棘手的问题。据悉,工厂建设与审批可同步进行,在规定时限内达到标准要求,也能获得认证。样车检测加上工厂认证最快也要花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另外资质申请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生产样车、产品检测、工厂认证等每个环节都是不菲的费用。

业内普遍认为,有四类企业有望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一是零部件企业,通过与整车企业合作或直接收购现有整车企业,获得生产技术和生产线;二是跨界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整车企业合作,以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进入汽车生产制造领域;三是汽车研发设计机构;四是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而北汽新能源已经是国内电动汽车产销居前的企业,摘得首张纯电动乘用车牌照,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编看法】国家降低生产电动汽车的门槛前,北汽本来就有企业及产品申报资质,并且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率先布局,2015年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超过2万辆,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牌照是意料之中。虽然与北汽相比,新进入者要获得资质并非易事,首批发放的电动车资质名额数量也未知,但业内预计,“长城华冠们”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可能性也很大。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电动车
中国电池网
新能源汽车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