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专注于做清洁技术投资的青云创投,也许是国内比较另类的投资机构。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投资清洁技术,但投资的领域却又横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而且往往成为市场热点,比

一直专注于做清洁技术投资的青云创投,也许是国内比较另类的投资机构。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投资清洁技术,但投资的领域却又横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而且往往成为市场热点,比如中电光伏,又如赛维LDK。

近期,针对新能源和清洁环保领域的投资热点话题,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林霆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一家另类创投机构的中国投资故事。

特斯拉其实也亏钱

证券时报记者:特斯拉火了之后,纯电动汽车概念又开始风靡全球,国内资本市场也跟着热炒,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林霆: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外在推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也有一些市场化做得比较成功的,比如特斯拉。特斯拉目前比较火,但实际上还是概念炒作。如果把特斯拉从美国政府那里拿到的补贴扣除,实际上它亏钱还是亏得比较厉害的。主要是人们都比较看好特斯拉的创始人Musk,他有过多次成功的创业经历。特斯拉火起来,国内的电动车概念也跟着火,这有点莫名其妙。其实,特斯拉的消费者群体和国内电动车的消费群体不太一样。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业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特斯拉成功的秘诀在于它解决了电池应用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把几千组电池完美组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其他电动车厂商难以做到的,您对此怎么看?

林霆:特斯拉的电源管理系统(BMS)确实具有优势。国内其实也有这方面技术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我们也投了两家做BMS的企业,一家在硅谷,另一家在国内,国内这家是跟二汽一起投的。目前在电动车方面,国内的主流汽车厂商其实也都研发了很多年,做了很多技术储备,但在推向市场时都还是很谨慎的。毕竟,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充电的问题、市场接受度等。日本汽车制造商尼桑去年有一款电动车上市,原计划销售5万辆,实际上只卖了4000辆。

退出赛维获6倍收益

证券时报记者:通常认为,青云只投清洁技术,但这些年我们看到青云在新能源,比如光伏发电领域也有一些投资?

林霆:我们实际上是以“环境友好”这条主线穿越整个投资。我们认为,一个行业要能持续发展,一定要环境友好。环境不友好,持续不了。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国内新能源领域,包括现在关注度很高的光伏、LED这些行业怎么看?

林霆:这个领域长期来看,投资机会很多,但比较考验专业性,贸然进去亏钱的概率很高。做这个领域的投资,一定要有平台去研究,要考虑国家政策、中国国情、行业周期性等。一些机构追求顶尖的技术,但不一定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目前还是存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一定要跟市场结合比较紧,要有客户资源,这样的公司会比较有机会冒出头来。

证券时报记者:青云在这方面的投资情况怎样?我们注意到,青云曾经投过赛维LDK和真美丽?

林霆:在赛维的投资中,我们算是退得最好的吧,退出时的收益大概6倍多。2010年投资做LED的真美丽时点不是太好,整个市场下滑得很厉害,但今年市场又起来了。主要是这个行业的整体成本下降了。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产品很贵。这些企业要真正发展起来,产品要能大卖,有两个前提:要么成本降下来,要么政府大量补贴。

证券时报记者:在环保节能领域,青云去年投了哪些企业?

林霆:投了两家做综合节能的企业。综合节能是我们认为会大力发展的一个子行业,将来会有很多投资机会。这也是我们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在推的一个方向。

不看估值看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青云对于投资的企业,一般认为给多少倍的估值(PE)比较合理?

林霆:我们不会单纯用PE多少倍来评估,这还是一个静态的方法。我们会看这个公司的潜力,然后倒推来算。比如,看一家公司3~5年之后,如果做到上市的规模能值多少钱,这样再倒推回来算现在的估值。所以,有时候看起来会投得比较贵。比如去年我们投了一家做综合节能的企业,主营业务是给一些大型电厂做脱硝。前年年底刚刚成立,去年才开始做业务,我们就给了它2亿元的估值。很多人看不懂,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团队非常有潜力,能够把这个企业做得很好。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投进去的第一年,这家公司就签了3个多亿的合同;今年又签了5.8亿元的合同。

证券时报记者:青云在投资时会否以上市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

林霆:一直以来,我们的投资逻辑主要是看成长性。我们投资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刚开始利润在1000万~2000万元,这样的公司如果成长到能够上市,利润增长4~5倍,也就是说投资就增值4~5倍,如果再加上二级市场的定价差异,那回报就很可观了。即使没有二级市场的定价差异,4~5倍的回报也不算低了。

证券时报记者:新股发行通道受阻,很多创投机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林霆:本土私募(PE)一直都是以二级市场退出为主的投资模式。我个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你只要投资了非常好的公司,同时保证进入时的成本,那到时不管是上市还是并购退出,都不用发愁。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