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因此,今后在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这方面美国有成熟的经验。

沈恒超:美国电动汽车技术政策发展解读 中国学什么?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因此,今后在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这方面美国有成熟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电动汽车产业技术政策,其制定与实施机制具有代表性。

美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政策概况

克林顿政府1993年开始实施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以下简称PNGV计划),掀起了混合动力汽车(HEV)研制热潮。小布什政府2001年启动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以下简称FCAR计划)替代PNGV计划,主攻氢燃料电池汽车(HFCV);2006年提出了先进能源计划,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2008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通过研发、补贴、限排等措施,引导汽车工业将重心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BEV)。

(一)克林顿政府的PNGV计划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汽车工业受到强劲挑战。1992年,日本开发混合动力汽车,丰田公司宣布将在2000年前向美国市场销售混合动力汽车,美国汽车界一片哗然。

在这种背景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组建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USCAR),与克林顿政府达成意向,合作制定了PNGV计划,试图通过发展电动汽车重塑美国汽车工业的辉煌。根据正式公布的信息,PNGV计划1993年9月发布,执行期为1994—2004年,最终目标是改善和增强美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具体目标为,使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十年内将车辆燃油效率提升3倍。PNGV计划参与机构之多、动员力量之广,克林顿总统称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比。

(二)小布什政府的FCAR计划和先进能源计划

2001年5月,刚上台6个月的小布什政府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提出发展氢能,在未来彻底摆脱依赖进口能源的构想。2002年1月,美国能源部联合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和三大汽车公司宣布启动FCAR计划,取代本应2004年结束的PNGV计划。FCAR计划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目标是摆脱石油燃料,减少污染气体排放,让美国人可自由选择各种汽车和自由获得价格适宜和方便的燃料。

然而,氢燃料汽车并没有按规划蓝图顺利发展,迟迟无法实现商用化。小布什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将政策重心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06年,小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先进能源计划,表示要大力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该类汽车作为研发重点。

2007年12月,小布什总统签署《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要求到2020年,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从平均每加仑汽油行驶25英里提高至35英里,这是1975年以来首次调整。

(三)奥巴马政府的研发、补贴和限排政策

奥巴马政府没有提出大型研究开发计划,主要通过支持技术研发、进行补贴减税、限制尾气排放等方式,促进电动汽车发展。

2009年2月《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ARRA)计划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发展。2009年6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计划10年内对电动汽车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机动车投资200亿美元。2009年8月奥巴马总统宣布,投入24亿美元支持企业发展下一代电池和电动汽车。

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调整了各类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将燃料电池汽车的最高税收减免额从8000美元降到4000美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税收抵免额度为2500—7500美元(车企累计销售20万辆后取消),高于其他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2010年国会提出《电动汽车发展法案(草案)》,提议由能源部选择5个试点城市投入8亿美元,在普惠性税收减免不变情况下,对前10万辆电动汽车的消费者补助2000美元/辆,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购买和服务补助2000美元(个人)—5万美元(商户)。

2010年4月,奥巴马政府公布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到2016年美国销售的轻型车平均燃油经济性指标必须达到35.5英里/加仑。

2011年1月,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到2015年累计销售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并表示将制定刺激计划。但截至2013年年底,白宫提议将电动汽车税收抵免额增至1万美元的政策,未获得国会批准。

[责任编辑:中国电池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