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资人来讲,不是和伟大的梦想跳舞,而是和伟大梦想的利润共享,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梦想最后是赔钱的。 100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在选择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的问题上,最终败给了

对于投资人来讲,不是和伟大的梦想跳舞,而是和伟大梦想的利润共享,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梦想最后是赔钱的。

100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在选择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的问题上,最终败给了他的雇员Nikola Tesla这位伟大的直流电运用者。

同样伟大的JP MORGAN先生就是爱迪生的超级粉丝,他先投了直流电,但在市场节节败退给Tesla先生的交流电状况下,他最终放弃了爱迪生的项目。

如今,这位前Paypal创始人、收购Space X,扬言要把人类送上火星的Elon Musk先生,终于把他的产品带到了中国--2013年Tesla将在中国开展首家销售店,民众有机会近距离观摩这家远在太平洋彼岸高科技公司的产品。钢铁侠用硅谷方式颠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梦想又向前迈了一步。

Tesla,集聚节能、环保、低碳、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的光环,曾获得全美大面积的媒体曝光。上市至今股价在平缓中爬升,连创历史新高。已然成为了科技界的明星。谁能想到这家公司去年因capex负担过重处于亏损状态,销售额也曾以两位数的下滑。

Tesla的首家店位于北京东二三环之间的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一层,附近便是大使馆与写字楼,为高端商务人士集聚地。Tesla的口号是"Go Electric"。硕大的Logo印刷在挡板上,份外抢眼。

有分析师认为,Tesla进入中国,一方面尝到了美国市场的甜头,同时也是看好中国的豪华汽车市场: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以年销售225万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豪华车市场。钢铁侠的中国梦,能顺利启航吗?

Tesla面临的胶着市场

在中国,电动车的项目进度堪比PM2.5治理,尽管有政府层面每辆车12万人民币的补贴,中国电动车的销量仍然以公交系统采购为主:2012年全年全国仅卖出11375万辆纯电动汽车,80%来源政府采购,而这一年,全国汽车销售总量是1930万量。

说起纯电动车市场,不得不提国内电动车巨头吉利与比亚迪。深圳地区的居民已经能时常看到这些"蓝色cab"的身影。不过这两家企业日子似乎大好:新能源领域高昂的投入已经损害了公司的财务健康,但比亚迪依然不遗余力的加快电动车市场的布局。从市场推广的困难上看,Tesla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程度与上述两家国企是相似的:基础设置未完善,消费理念未普及。

在电动车尚未普及之前,除非是环保意识特别强的消费者,才愿意花几十万购买一辆电动车。而其他豪华车品牌,如宝马i、奥迪e-tron纯电动跑车,也开始涉足纯电动车市场。除此外,Tesla以豪华汽车的姿态进入中国市场,也源于中国的国情:进口税与消费税,拿明星款Model S来说,售价将超过50万元,别忘了,Tesla作为进口产品,还不能享受国内的补贴政策,高昂的成本,这已不是一般消费者可以承受。

走无人敢走的路

Tesla将采取与苹果相似的经营方式,通过渠道自营、不采用既有的本地经销商网络,在高端Mall内开设体验店。让用户亲自上门与产品互动,绝大多数的汽车都采用网络直销形式,真正做到"实体体验--网上订购——送货上门。"这一着棋,在提高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同时,节省大量营销成本。笔者已经可以想象Tesla的北京分店开业的当天,门庭若市的情景。

上面的策略,只能算热身。Tesla的杀手锏在于它把自己定位成科技公司而非企业公司。笔者相信,面对这家研发经费占比达99.9%的公司,无人能质疑其科技公司的性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大多缺乏对电动汽车的正确定位,还在靠着政策方向,过着吊盐水及傍大款的生活。

在众多厂商还因为电池技术不过关,在扎堆生产AOO级小车时,Tesla起步便是主攻高端电动跑车领域:Model S高配版本时速达210公里,百公里加速只需4.4秒。内置17寸触摸屏、免提电话、语音导航、语音导航都能在这块无任何实体键的操控面板上完成。然而这条看似脱离普通消费者的路线,是Tesla生存的基础。

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钟师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电动车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过度时间,做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帮它度过先前最困难的时间,这个阶段,先赚发烧友的钱。高端产品的销量虽然不会大,但利润有保证,一旦电动车开始普及时,再推廉价车型也不迟。

这个迂回战略,大家脑海里会冒出另外一家科技企业吗?这也是为何Tesla会被称为"汽车业的苹果"。上文提到的"高附加值"产品,将牵涉到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市场:车联网,颠覆性的车内交互模式,汽车智能化。这也是移动技术与真正产业结合的未来,雷锋网会在后续做跟踪报道。

在缓解消费者压力方面,Tesla将会联合富国银行、美国合众银行推出车贷产品,10%首付,扣除节省的邮费,相当于每月500美元的分期,听起来也 不是遥不可及吧。

Tesla的这条不寻常路,一般的竞争者,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魄力,正如苦命的付费音乐市场,在等待消费观念转变、市场契机成熟的过程中,还需要度过漫长的寒冬。

这把在寒冬中点燃的火炬,能持续发光发热吗?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商业周刊》中《电动车狼来了》一文,在此向原作者致敬。)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Te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