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广州为何再次强调对非机动车的管理?本次管理条例是否符合科学立法的要求?如果条例得以实施,会不会影响一些人的出行?又将会给电动自行车行业带来多大影响?

广州拟全面封杀电动自行车引发行业争议

    近日,《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条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份条例对电动自行车首次作出“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等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自2006年起,广州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但时至今日,电动自行车一直处于“禁而不止”的尴尬状态。时隔8年,广州为何再次强调对非机动车的管理?本次管理条例是否符合科学立法的要求?如果条例得以实施,会不会影响一些人的出行?又将会给电动自行车行业带来多大影响?

  电动车频频引发“夺命”事故

  在广州街头,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电动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如今政府重提“禁电”,针对的是“五类车”的危害。

  “五类车”指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改装车。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执法部门查扣了78.7万辆“五类车”,电动自行车为28.8万辆,占比36.5%。

  据了解,“五类车”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其他交通事故。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广州“五类车”发生交通事故1600余起,1700余人受伤,事故已夺命近400人,约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65%。“也就是说,每发生两起亡人交通事故,至少有一宗涉及五类车”。而五类车中的电动自行车,也常常是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除了交通事故,还有一些其他安全问题。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广州因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呈逐年递增趋势,引发多人受伤或死亡。目前广州市面上90%的电动自行车使用的是铅酸电池。这种电池比小功率的锂电池稳定性差很多,且有的是未经检验的劣质电池,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充电很容易引发火灾,成为重大火灾隐患。据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1月、12月,广州市白云区发生过两起电动车电池爆炸事故。

  “禁电”不触犯上位法

  在对《条例》的广泛争论中,“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是否违反上位法,成为焦点。

  10月28日,在广东省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报告暨媒体见面会现场,多名电动自行车生产商表示,他们有生产执照,生产的是符合行业标准的电动车。如果不合法,那为什么不吊销他们的执照?

  电动自行车1999年的国家标准—即“时速20公里、车重40公斤”,已实行14年,而目前市面上95%的电动自行车超标。浙江省金华市绿源电动车公司董事长倪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国标要与时俱进外,在制定《条例》时,广州市政府必须充分考虑民意,做到立法有科学依据。广州的电动自行车共有多少辆?广州电动自行车各项标准是否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标准?

  实际上,广州“禁电”并未触犯上位法。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第十八条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路行驶。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并且,《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1条规定,“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因此,广东省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经过登记方可上路。而2006年11月广州市公安局发布的《广州市公安局关于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的通告》是经过广东省政府批准同意的。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广州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规定是有法可依的。

  《条例》第31条规定的“广州市内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与《通告》具有相同的上位法依据。

  电动车产业面临窘境

  广东省质量监督检测院蓝世有透露,近5年广州年均电动自行车产量约为50万辆。《电动自行车快速发展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认为,目前电动自行车成为中国消费者普遍喜欢的出行工具,尤其在江浙地区、广东地区。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行业争议
封杀电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