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耀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很多房地产、煤矿、钢铁等行业的企业纷纷转型进入动力电池产业,贴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标签,就可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

刘正耀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很多房地产、煤矿、钢铁等行业的企业纷纷转型进入动力电池产业,贴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标签,就可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变相资助。“这类企业往往没有技术积累,只是低端产能的简单复制。企业仅能通过价格战、延长账期等方式来获取客户,很难长期生存,但同时也会引起恶性竞争,冲击有基础、有技术的电池企业。” 刘正耀说。

先天的不足

如果单看目前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排名,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电池军团至少可以占据四席。但是这掩盖不了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另一现状:技术存在先天不足。特别是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管理(BMS)核心技术,与国外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目前三洋、松下和三星SDI的18650三元锂电池,容量已做到3.1Ah以上,而国内技术最先进的电池企业所生产的18650三元锂电池,容量也不过做到2.2Ah左右。三洋、松下和三星SDI批量生产的18650三元锂电池,在电压、容量、内阻、放电平台、恒流比等几项关键电池指标的一致性已超过90%,可以不用分容配档即可成组,而国内最优秀的三元锂电池生产企业也难以做到。

在谈及国内外差距原因时,吴辉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材料层面,国内高镍材料尚未产业化,比如NCM811和NCA等高镍材料,在技术层面仍然没有突破。此外,我国电池单体企业制造的设备原型多来自于日韩,后期仿造的设备在精度方面差距很明显,导致生产工艺落后。

面对先天不足,国内很多电池企业并不是迎头赶上积极创新,而是选择模仿照搬。某电池企业的一位工程师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国内动力电池大多从逆向设计中来,真正创新的并不多。锂电池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材料到设备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核心技术来支撑,国内企业技术积累较少,短时间很难超越国外企业。

刘正耀坦言,单体电池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仍靠模仿进行发展,BMS则是基本无法生产,因为其核心部件芯片,国内企业根本没有生产能力。

除了没有芯片生产能力,国内BMS企业在产品设计层面也与国外差距明显。“国外BMS企业在硬件设计上考虑更多的是功能安全,而国内尚处在较为低级的产品性能层面的开发阶段。”国内某电池企业BMS技术负责人表示。

究其根源,北京波士顿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分管产品开发的高级总监马俊峰认为,这是国内BMS企业大多为消费类电子企业所致。“国内涉足BMS领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对较少,现有的BMS企业对电池和汽车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设计的产品会存在很多不足。国外BMS企业大多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汽车安全有足够深刻的认识,生产出的产品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上都有保障。” 马俊峰说。

生存的危机

“很多企业在盲目研发、盲目生产,因此出现了骗补等乱象,导致整个行业出现窒息性的休克,这几天第四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的发布让窒息的行业稍微喘过一口气来。”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银仓日前的一番话道出了电池企业的普遍心声。加之即将公布的新能源国家补贴政策,会让电池企业的日子好过一些。

不过,对我国大部分电池企业而言,这些新的利好只是对生存危机的暂时缓解。“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我国电池产业的集中度过低,产业整合迫在眉睫。”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产业整合方面开始提速。”

上述专家讲到的提速是指11月22日,工信部公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征求意见,规定“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但是,在2015年3月公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仅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2亿瓦时,产能门槛足足提高了39倍。《中国汽车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只有一两家电池企业的产能可以达到这项要求,还是在产能完全释放的前提下。

“过了产能的门槛才能被采用,符合标准才能获得补贴,”一位电池企业负责人直言,“对于绝大多数的电池企业而言,80亿瓦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在国家政策上已经很明确了,重点扶持2~3家动力电池企业,避免资源浪费,加快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2017~2018年整合高潮将提前来临,三四线电池企业进入困难期。”一位电池企业老总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电池将更加注重安全性、能量密度的提升,技术落后的企业也将面临淘汰。”

不难预测,我国电池企业内部将要进行一番激烈的厮杀,进而培育出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目前,国内前六家电池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但是,与外资电池企业的竞争同样凶险。

相比外资,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主要产能仍然是磷酸铁锂电池。中汽研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力配套电池,配套量达101亿瓦时,占比71%;三元材料电池配套量仅为磷酸铁锂电池的1/3。

据悉,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一直以来就非常青睐韩国和日本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原因在于三星SDI、LG化学和松下生产的三元材料电池性价比高,续航能力强,质量合格率也更高。

“不得不承认,三元材料电池组安全控制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后,三元材料取代磷酸铁锂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大部分电池企业仍然以生产磷酸铁锂为主,如果不在三元材料电池上有重大突破,将会面临外资企业的围剿。”一位专家忧心忡忡地表示,“我国电池产业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阶段,否则势必会重蹈燃油车动力总成的覆辙。”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中国电池网
三元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