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家电业工作时,经常和团队分享的哲理故事。如今离开那个行业已经7年了,7年来总是在新的行业和同事们、企业家们分享。投身电池行业也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不知周末、节假日是什么滋味,或许这番事业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今电池行业也进入了品牌、渠道制胜的时代,以往的跑

这是我在家电业工作时,经常和团队分享的哲理故事。如今离开那个行业已经7年了,7年来总是在新的行业和同事们、企业家们分享。投身电池行业也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不知周末、节假日是什么滋味,或许这番事业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今电池行业也进入了品牌、渠道制胜的时代,以往的跑马圈地经历过两年的投资大跃进后,已渐现疲态,市场竞争向纵深、精细化发展。欣慰的是,我仍能看到很多电池行业的企业家们能在“浮躁大于理性”的行业变局中带领着整个团队继续认真、专注、负责地去做好企业;新鲜的是,往往一些看似平凡故事的故事却道出了电池业的种种顽症。解决问题,解决竞争与生存的问题是做企业的根本,尤其是在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和面临难关的关键时刻,少说多做,专注做事,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精神。

有一群猎人上山打猎,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掉进很深的坑洞里,双脚和右手摔断了。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无策,只能在地面上喊叫。幸好,坑洞的壁上长了一些草,这个人就用左手撑住洞壁,用牙齿咬着草往上爬,地面上的人为他加油。

等众人快看清他是如此艰难地往上爬时,甲说:“哎呀,像他这样一定爬不上来了!”乙有些伤心地说:“情况糟糕,他的手脚都断了哎!”丙惋惜地说:“真可惜!他要是死了,身后巨大的遗产就没人继承了!”丁甚至哭了起来:“他的妻儿老小可怎么办啊?”落入坑洞的人终于忍无可忍,他张嘴大叫:“你们都给我闭嘴!”故事讲到这里,听众也都惊讶、惋惜、窃窃私语起来……

我接着讲——就在这人张口的刹那,他“扑腾”一声再度摔入坑洞。在这个人即将死去之前,他又听到洞口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就说嘛!用嘴爬坑洞,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故事讲完,几乎所有的听众都沉默不语起来,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在变化莫测的电池行业里,一味盲目随着外在环境变动或刻意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并不能保证生存,不少的企业就象爬坑洞脱险的人。我记得当年在博鳌论坛上,时任融创董事长的孙宏斌说了一句“得罪”人的话:“我做生意从来不听经济学家的话,否则就赔惨了。对这些议论或理论,我确实没听懂,这不是客气话。”话虽说得尖锐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认为,中国电池行业现在迫切必须做的就是练好“内功”,做好生存战略这门重要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明辨哪些才是真正的机会,哪些是必须绕过的语言或机遇的陷阱,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而决不是你要去讨论别人怎么看你的“笑话”以及如何去回应别人的“唾沫”,更不是竞争对手或者评论家的“三言两语”就使你丧失了昂扬斗志,变得畏首畏尾起来。市场、企业内外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行业的风险也是风云变幻,企业惟一应做的就是炼就“真金白银”,继续做好产品,始终做好服务,持续满足顾客。

同样,如今浮躁不堪的电池业,企业的管理与市场的环境肯定也要遇到很多局外人甚至方方面面的指责、这样那样的指点,我始终认为,一个企业的命运只有这个企业本身才能掌握,谁也不可能救得了;不管是人生或是企业,在面对困难时,千万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只管坚定地向上攀爬,坚定信念,甚至要忍辱负重。面对不相干的议论,我们要学会姑且听之,而一旦回答,往往会坠入更深的深渊。

(作者系中国电池网、中国电池杂志CEO/社长)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于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