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是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了,因为,它的上镜率这几年最高。 喋喋不休,自从2008年后,光伏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之后,关于光伏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先是关于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报道


光伏产业是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了,因为,它的上镜率这几年最高。

喋喋不休,自从2008年后,光伏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之后,关于光伏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先是关于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报道,祖国山河“光伏产业成了经济转型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然”,各地方光伏产业园开始兴建,从原材料多晶硅、单晶硅开始发力,一直到面板到成套设备,据说,大干快上带来的恶果就是我们国家生产的产品够全世界人民用到2050年的了。当然,这和我国在四万亿资金救市后,大部分资本流向了光伏产业分不开的。其次,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就是关于光伏的世界贸易大战。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持续不断,到了如今才有一个良性的说法,那就是中欧就光伏产业达成了最初的共识,欧盟暂时不挥起大棒,税率虽有提高,但是也在中国企业可承受范围。中美和中韩关于光伏的初级品多晶硅大战没有结束。

如何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光伏产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健康发展之路呢?

笔者认为,“祛湿消肿”和“适量进补”才是这个产业未来能够健康发展的必然。

日前,工信部召开推进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座谈会,这就是走出了“祛湿消肿”的第一步。会上,工信部相关司局将认真吸纳企业建议,进一步加强实地调研、听取行业意见,会同投资、财政、商务、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研究,加快制定出台《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同时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等加强协同配合,加快推动国内光伏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就多晶硅来讲,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产业布局渐趋合理。上半年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仅8家,其中江苏中能产量2.2万吨,约占全国的71%,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近 80%多晶硅企业停产,部分停产时间过长、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受产品价格压力影响,部分能源资源丰富、电力成本低的地区(如新疆、内蒙等)逐渐成为多晶硅产业转移重要方向。上半年我国在产多晶硅产能约9万吨,占全球约20.5%;产量3.1万吨,同比下降25%,占全球约27%。产量逐渐回升,从1月份的3600吨增至6月份的6500吨,少数已停产骨干企业正计划复产。

进口量仍居高位,全年进口量有望减少。上半年我国进口多晶硅3.9万吨,同比持平,主要来自美、韩、德等国,进口占比分别为33%、29%和24%。

电池组件也在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企业出货量持续增大,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骨干电池组件企业出货量同比均不同程度增长,市场优势不断增强,上半年我国前7位组件厂商出货量已超5GW,约占全国总产量45%。同时产业整合也在加速进行,无锡尚德、恒基光伏等相继破产重组,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部分企业年内有望扭亏。随着组件价格上升和成本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观,部分企业毛利率已转正,个别骨干企业毛利已达约10%,有望年底扭亏为盈。中欧光伏“双反”案和解方案初步达成,对推动产业走出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在“祛湿消肿”的基础上,光伏产业还要“适量进补”,也就是在技术创新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2013年7月中旬,《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正式发布,并对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扩大国内应用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做了统筹部署。根据《意见》精神,各有关部门正积极开展工作,加快推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光伏标准体系、光伏发电相关补贴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等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其目的是助推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而进行全球技术整合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说。

全联新能源商会的光伏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实验室研发、关键和高档生产设备制造、新一代光伏电池的研发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因此,整个光伏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技术。

在此背景下,光伏企业纷纷着力寻找提升自身技术的革新之路。我们看到,汉能不久前宣布成功并购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此次并购的完成,意味着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这不仅是汉能全球技术整合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将大幅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汉能的做法,实际上找到了一条“进补”的合适路线。

国家的战略规划就是在矫枉过正开出治病药方,市场如何良性发展还要交给市场来判断。就在稿件即将上线之际,笔者听到这样一则消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出台“战略规划”,要把城市打造成一个“光伏战略重镇”。且不说在“光伏还处在哀鸿遍地还在恢复元气的时候”,就说这毫无可持续性的非理性“战略”又无疑是一枚炸弹,只能给整个产业又一次带入灾难。在光伏的道路上,前车之鉴太多了,很多光伏产业园“休克”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在国家都在给整个产业“消肿”的同时,地方政府却在不断增肥呢?

政府的非理性不市场化,会害了整个产业。

一如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荣楠所言,“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吧”!

资源错配、产能过剩问题将会由市场去解决,中国将会进入大市场、小政府的轨道。这才是作别“旧模式”,“不刺激”、“促改革”、“调结构”的“克强经济学”。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总编圈点
光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