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负极材料企业数量的增多,新一轮的价格战或将打响。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的市场规模为68亿

随着国内负极材料企业数量的增多,新一轮的价格战或将打响。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的市场规模为68亿元,同比增长13.3%。预计2013年全年市场规模为140亿元。GBII预测,到2015年中国锂电池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82亿元。

随着国内负极材料企业的增多,今年整体负极材料的价格下降了不少。在国内负极材料企业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是杉杉和贝特瑞,他们作为国内负极材料第一梯队,掌握着国内大多数优质客户。杉杉主要是做聚合物电芯的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为主,贝特瑞则主要是做铝壳电芯,以天然石墨为主。日本的三菱化学和日立化成则是掌握国内高端客户。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本土企业中,负极材料出货量排名前10的分别是贝特瑞、杉杉、斯诺、正拓、大华、海容、创亚、金润、华鑫和弘光。

江西正拓新能源材料销售副总经理严学峰告诉高工锂电,今年上半年以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价格下降了不少,毛利率从去年的3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5%的水平,国内负极材料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本土的企业跟日本的企业相比至少还有三年左右的差距。”严学峰介绍,日本的人造石墨材料跟国产相比差别较大,在石墨纯度上,日产的可以达到99%以上,国产的只能达到96%左右,日产的价格比国产要贵2万每吨。

目前,虽然日本的负极材料依然占据着国内高端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是随着国产材料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未来中国负极材料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不断扩大。

“力神已经开始使用杉杉的负极材料,很快国内规模较大的电芯企业就会加入进来。”严学峰看来,中国本土企业必将成为中国未来负极材料市场的主流。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