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在和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日本NEC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拍中,万向集团全资子公司万向洁能美国公司最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并购A123。 2013年1月28日,并购案获

2012年12月11日,在和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日本NEC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拍中,万向集团全资子公司万向洁能美国公司最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并购A123。

2013年1月28日,并购案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桩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对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的并购案尘埃落定。

根据A123公布的万向收购协议公告,万向将收购A123旗下除涉及军方订单外的所有技术、资产、产品和客户合同以及其在中国的制造业务。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此次万向成功收购A123,将在其动力电池研发制造方面获利。国内动力电池领域,例如比亚迪等传统锂电池生产企业将受到冲击。但是,机会与风险将并存,万向成功并购的后续发展离不开中国锂电行业的市场环境。

技术酝酿机会

“此次收购不仅对万向集团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影响也不小。” 浙江众泰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浩表示,万向收购美国A123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的企业有机会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锂电池技术。

万向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早在1999年就开始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工作,目前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一体化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整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工程集成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

自2008年电动汽车概念被提及开始,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锂电池就一直被资本市场热捧。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统计,2008年国内仅有十家动力锂电池厂家。到2012年底,厂家的数量增至105家,增长了950%,项目投资额甚至高达十几亿元。

问题是,大部分厂家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其产品一致性、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都不能达到纯电动汽车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指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不少困难。

“虽然我国不少电动车生产企业的电池都实现了自主生产,但是对于核心技术没有控制权,一些关键材料依然需要外购,特别是制造磷酸铁锂电池所需要的正极材料,大部分都是外购的。”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表示,先进的锂电池制造技术依然掣肘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A123公司是世界磷酸铁锂电池正级材料研发和制造的鼻祖,在这一领域具有多项世界级技术专利。A123首先研发出了这一材料,并推动公司驶上了快车道。此前,上汽与A123在华成立合资公司,也正是看上了A123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性。

“此次万向集团收购A123,把制造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了国人手里,将改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受制于人的现实。”一位锂电池生产商认为。

然而,万向想要在并购项目上短期之内盈利还是很困难的。按照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的说法,“万向搞电动汽车十多年,天天在‘烧钱’,还要再烧5年钱,才能真正考虑赚钱的事情。”

“这恰恰是鲁冠球的精明之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锂电池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玮表示,万向对于电动汽车市场,采取的是抢先一步占坑,缓一步行动的策略。此次,万向收购A123,依然会像以往的历次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一样,缓慢地消化自己的猎物,把得到的营养分配到每一个下属的项目中。

从收购美国UAI公司、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等近30家国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经验看,万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资本炒作和风险投资的企业。尽管此次收购A123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万向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

“也许现在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的前夜,但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表示,目前,万向收购A123还仅限于对核心技术、系统工程能力和人才的积累与提高,至于开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还为时尚早。

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此前也曾表示,A123在新能源领域与通用汽车、宝马汽车、上汽集团等很多国内外汽车巨头有客户关系,而且还与奥巴马政府关系密切,这些都是万向看中的投资价值。万向并不急于、也不可能短期内利用A123的技术拓展市场。

“万向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示范,但是,如何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化为己用才是后续的关键。”冠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博裕认为万向的这次并购将加强中国的锂电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关注。

技术或存隐忧

“万向收购A123是把双刃剑,美国大公司表面上和A123进行了合作,但是现在依然没有把磷酸铁锂作为主流技术。由于A123的技术没有得到市场的大规模验证,实际效果有待考证。”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则表示,技术路线是A123破产的一大原因。因此,万向收购A123是不是一个技术陷阱还犹未可知。

目前,以锂离子为正极材料的电池有很多种类,主要有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镍锰酸锂等几种。这是不同的电池技术路线,锂电池市场也是多向发展的。究竟哪种电池更加安全高效、密度高、使用时间长,都还在争论、验证中,使用哪种电池还没有定论。

“美国A123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老大,拥有很多这种电池的专利技术。但是在有些专家眼里,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是一个实验室技术,还不成熟,法国一些科学家甚至把它说成是‘电池行业最大的骗局’。”于清教认为这种锂电池的安全性、使用时间、效率等都有待验证。

“中国电池技术路线在政策导向下,把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导技术来发展,许多厂家把这一技术作为主流。”于清教认为,市场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因为这里面还有好多厂家选择了三元材料,还有镍锰酸锂等发展道路,这些技术发展时间较长,安全性,效率都有保障。

“磷酸铁锂电池还处在市场验证阶段,虽然我国为了发展锂电池,确定了磷酸铁锂是一条主要的道路,但也不是唯一的道路。锂电池的发展是多条路在走,锂电池又能够引领市场多少年,也是未知数。”

于清教认为,万向收购A123的品牌效应要大于实际技术应用效应。这一事件被全球媒体热炒,省了无数广告费。虽然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还有待考证,但是,A123有一条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锂电池生产线,它的实际价值很大。

“收购A123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医治’中国锂电企业技术依赖症。我们还处在‘山寨’仿制阶段,知识产权和专利壁垒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掣肘。”于清教表示很多企业把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万向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磷酸铁锂技术得到市场认可。”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材料部副总经理刘会权表示,目前万向收购的A123技术还处在探讨期。如果市场不认可,万向的道路就会产生危机,反之,万向会依靠核心技术打开市场。

此外,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是动力锂电池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就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现在量产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日本丰田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全球卖了500多万辆。除此之外,全球电动汽车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都还处在“窄众用户”的市场试水阶段。包括通用、奔驰、宝马等公司,都拥有生产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但雷声大雨点小,市场发展很缓慢。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的推广速度与预期简直有天壤之别。2012年底,十城千辆项目收官,全国新能源汽车仅有1.2万辆,离50万辆的目标遥遥无期。

“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在短期内仍然会被政府主导,并没有形成适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张浩表示,万向海外并购并不能解决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困局。

杭州厚石投资创始人陈秋冬指出,虽然动力锂电池作为电动车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是锂电池技术的突破还不足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扶持政策的细化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万向集团
a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