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而言是一个阶段性的转折点,轰轰烈烈的“十城千辆”工程正式收官。

2012年,对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而言是一个阶段性的转折点,轰轰烈烈的“十城千辆”工程正式收官,同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正式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终于有了一份系统的“行动纲领”。但是,2012年我国客车销量超过25万辆,其中新能源客车销量却不到7000辆。是什么让这个备受看好的市场一直没能发展壮大?

市场仍处于导入期

自从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工程以来,目前已经有25个城市参与到了这项浩大的示范工程。根据“十城千辆”的规划,到2012年底,每个示范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其中公交客车作为主要的示范运营车辆。由于参与示范运营的客车能够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因此,“十城千辆”从一开始实施,就被视为我国新能源客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正是这一示范工程拉开了我国新能源客车批量运营的序幕。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十城千辆”工程共投入新能源客车11104辆,在25个试点城市中,位居新能源客车投入数量前五名的试点城市依次是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和武汉,其中投放新能源客车最多的深圳市,累计达2050辆。通过“十城千辆”工程,在2009年到2012年的4年时间里,新能源客车在我国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万辆。

但是这显然和当初设定的目标相距甚远。有专家评论认为由于一些试点城市本身不具备新能源客车发展的条件,地方政府又好大喜功,急于求进,从而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客车销量为6614辆,相比每年25万辆的客车销量,新能源客车市场仍显得过于渺小,市场仍处于前期导入阶段。

混合动力是主力车型

实际上,在新能源客车的技术路线上,究竟是推广混合动力客车还是纯电动客车曾经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经过“十城千辆”的推广,关于这项争论也有了事实的定论。截至2012年6月,在25个城市中投入的11104辆新能源客车中,其中混合动力客车9510辆,纯电动公交客车1594辆,混合动力客车占据的比重超过85%,占绝对主力。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2012年8月6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决定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

事实上,优先推广混合动力客车也符合我国新能源客车的发展现状。纯电动客车技术尚未成熟,价格偏高,混合动力客车技术成熟,价格略低。因此,无论是政策制定方还是运营企业方,都更倾向于选择混合动力作为新能源客车示范车型。

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趋势是混合动力客车中,气电混合动力客车开始逐渐受到一些运营企业的青睐。比如在苏州和广东就各有一批海格气电混合动力客车运营在公交线路上。据介绍,海格气电混合动力客车是以液化天然气发动机代替柴油发动机的混合动力客车。具有电机无极变速、自动离合、排放低等特点。

可以预见,混合动力客车将继续在未来几年作为我国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营的主力车型。

运营效果不如预期

“以前一说起混合动力客车,就宣传说能节油30%,一说起纯电动客车,就说电费比油费便宜多少,实际上,这些车一上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不少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营单位都有这样的共识。

据了解,现阶段大部分的混合动力客车实际运营中的节油率都在15%左右。而很多纯电动客车在实际运营中,电池仍然是制约新能源客车发展的短板。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也是新能源客车示范的普遍难题。

尽管新能源客车在示范运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新能源客车的示范运用的范围却仍在扩大。一些之前没有进入“十城千辆”工程的城市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客车的运用。实际上,关于新能源客车的示范运营的评估也存在多种看法。来自业界的声音侧重于通过示范运营,推动了新能源客车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对推动相关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来自示范运营单位的声音侧重于这些新能源客车并未达到当初预想的节能效果,不光宣称的节油率大打折扣,后续的维修保养成本还比传统柴油车高出不少。

尽管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新能源客车尤其是混合动力客车的推广应用步伐却会加快。一方面四部委下发的《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要将混合动力客车示范推广到全国,另一方面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也凸显出新能源客车的环保优势。2013年新能源客车市场能否成熟壮大仍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