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和初裁结果,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被迫在危机中求生存的中国光伏企业,终于迈出了原本早该迈出的脚步: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技术创新……

核心提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和初裁结果,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被迫在危机中求生存的中国光伏企业,终于迈出了原本早该迈出的脚步: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技术创新……

光伏企业:两招回击欧盟制裁

央视网(记者沈玮 报道)继美国之后,今年6月4日,欧盟宣布此后两个月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外部市场接连变天,让深度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产业处境艰难。江苏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龙头老大”,为寻找全新的发展道路,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江苏占据国内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全省拥有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不过江苏光伏企业的困境,并非完全来自欧盟甚至是美国的贸易制裁,产能过剩以及“两头在外”的现状才是其结构性缺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这些缺点往往会被放大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在欧盟决定实施临时反倾销税的关口,央视网记者走访了江苏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光伏生产企业。

海外建厂 技术创新

2013年5月23日,中电光伏有限公司土耳其工厂正式建成投产,在欧盟“双反”初裁结果出来之前,中电光伏跨入真正的全球化制造时代,同时这也是对欧盟双反的有效规避。

作为江苏在海外上市的八家太阳能光伏企业之一的中电光伏,自从2011年以来,就一直举步维艰。美国以及欧盟连续的反倾销措施,更是让中电光伏的财务报表惨不忍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电光伏选择了技术创新与海外建厂这“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在5月23日正式投产之前,中电光伏土耳其工厂已经逐步投入生产,只是由于人员、设备调试等因素,初期产能不大,每天只能生产20-50块组件;5月份,在生产条件逐步成熟后,产能一天天拉升,现在已达到每天600块以上;随着一些自动化设备的到位和投入使用,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中电光伏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土耳其工厂的产能是120MW,今年的目标是170MW发货量。

目前中电光伏国内的生产基地一直处于开工不足的状况,而土耳其工厂由于获得了当地的原产地证明,可以有效避开美国与欧盟的双反政策,在生产上将无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中电光伏也一直在进行技术创新。2012年,科技部启动了“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的“863”专题项目,希望通过高效电池的量产,推进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进程。该项目由中电光伏牵头承担。目前,市场上实现量产的一般单晶转换率仅为19%。低成本推进转换率的提升,是光伏行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

中电光伏首席技术官赵建华博士告诉央视网记者,就在6月份,相关研究工作已经获得突破,中电光伏的研发人员已经制作出效率达20.3%的高效单晶太阳电池,即将进行优化和量产。

赵建华表示,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洗牌”更加深入,大量落后产能已经或即将被淘汰,依靠高效单晶太阳能电池,中电光伏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占领了先机。

差异化竞争 掌控产业链

2012年,国内生产规模排名前20名的光伏企业,有19家亏损。不过,江苏中盛光电集团却实现了年销售额7亿美金、净利润3000万元人民币的优秀成绩。

让中盛光电能够在惨淡的市场环境中取得如此佳绩的,是其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的差异化竞争。

“光伏市场并没有变差,是过剩的产能使得整个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中盛光电首席执行官佘海峰说,“我们中盛光电的光伏组件产品去年也是亏损的,盈利的是电站总包业务。”

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主要是利用多晶硅制造太阳能电池,成百上千家企业的产品严重雷同,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严重过剩的产能使得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一路下跌。“除了制造太阳能电池,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向整个产业链延伸,走出去,直接承担太阳能电站建设总包业务。”佘海峰说。

太阳能电站建设总包即太阳能电站的总承包,承担太阳能电站的建设业务。从2002年至今,中盛光电已经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承包建设了多座太阳能电站。这样,即使光伏电池制造这一环节出现亏损,但整体总包业务还是能够获得盈利。“我们做电站总包业务,都尽可能使用自己公司的光伏电池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利润。我们坚持这样做的理由是,只有掌握了整个光伏产业链,才能真正做到把企业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佘海峰说。

佘海峰认为,光伏行业经历两年多的震荡后,已经基本完成了重新洗牌,目前真正开工生产的光伏企业,可能只有十几家。据他所知,今年上半年,这些企业的日子明显要比前两年好过得多。

“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佘海峰告诉央视网记者。

企业融资是最大问题

不少光伏企业的领导人告诉央视网记者,尽管光伏行业前景光明,国家针对欧盟“双反”的姿态十分强硬,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是会有大量光伏企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欧盟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国内媒体普遍唱衰,但是国外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的胜利,是中国光伏企业的机会。”中盛光电首席执行官佘海峰告诉央视网记者,目前国内光伏电池的成本与欧洲相比,大约便宜25%左右,而在国家的强势干预和欧洲各国的反对下,征收47.6%的惩罚性关税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中国光伏行业的危机并非欧盟的惩罚性关税,而是资金困难。

2012年,中国银监会向银行指出,光伏行业已经成为高危行业,这使得光伏企业从银行获得授信的额度急剧下跌,部分到期贷款被银行催缴。这对已经在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在银行等机构心目中,我们已经成了妖魔行业。”江苏一家光伏企业的高管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光伏企业希望,国家在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出台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使各种融资渠道恢复畅通。

“其实我们也理解银行的做法,但是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光伏企业,政府和银行不要像以前一样,一窝蜂似的支持;但是也不要因为光伏企业暂时陷入困境,就唯恐避之不及。获得金融支持是我国光伏行业能够重新焕发活力的最重要助推力。”佘海峰说。

对话行业老大:外拓新兴市场,内推草根创新

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内,仍在紧张有序地生产光伏产品(央视网记者郭城摄影)

央视网(记者郭城 报道)欧盟委员会6月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的两个月内,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欧中双方未能在两个月内达成妥协方案,反倾销税率将从8月6日起升至47.6%。对此,央视网记者联系到总部在河北省保定市的英利集团的CEO苗连生、英利绿色能源国际公司总经理达伦·汤普森等相关负责人,就外界广泛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访。

央视网:作为中国知名光伏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对欧盟的初裁结果持怎样的看法?

英利集团:我们认为,任何水平的惩罚性关税,都不仅会对中国的光伏企业产生影响,还将推高欧洲光伏应用的成本,阻碍其发展。中国光伏企业凭借技术创新等降低成本,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赢得了客户的支持与信赖。我们也希望欧委会能够正视大部分成员国的反对意见,正视惩罚性关税的负面影响,妥善处理此案。

在生产车间,中国光伏产品仍在有序的进行生产。(央视网记者郭城 摄影)

我们对于欧盟征收的临时反倾销税表示遗憾。惩罚性关税,无论处于何种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光伏产品价格走高,造成欧洲太阳能产业停滞。因此,我们鼓励中国和欧盟委员会重启谈判。

英利绿色能源支持数位欧洲领导者的提议,即以市场为基础来解决此种情况。谈判的达成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欧洲消费者获得负担得起的绿色能源,同时保护当地的就业。

央视网:为什么反对声一片,欧委会依旧一意孤行?

英利集团:根据欧盟的相关法律规定,欧委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双反调查的初裁阶段,成员国的意见仅是建议性的。即使大部分成员国反对实施惩罚性关税措施,欧委会也可以做出初裁的决定。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存在个别官员借此提高政治声望等目的,对此我们不便做评论。

在“天津英利新能源”生产车间,三位外籍工程师在认真工作。(央视网记者郭城摄影)

央视网:如果欧盟双方最终通过高额“双反”,英利绿色能源怎么应对?

英利集团:自欧美“双反”案启动以来,我们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进行内部挖潜、技术创新、调整市场策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本、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地位。2012年,我们实现了组件全球出货量第一。

此外,英利贯彻实施“一站式”和“334”战略(即30%大型地面项目、30%屋顶项目和40%独立系统),提高了上游资源控制和下游渠道融合的整合力度,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优势。

英利的光伏生产车间仍在有序地进行生产。(央视网记者郭城摄影)

央视网:放眼全球,欧洲市场之外,是否存在新兴市场有待中国光伏企业去开发,其中是否包括国内市场,即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英利集团: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尽管欧洲市场增速放缓,但受中国、美国、日本以及众多新兴市场的推动,相信2013年全球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达到40吉瓦左右(1吉瓦等于1000兆瓦)。特别是我国提出了2013年10吉瓦的装机目标,并出台了分布式发电的并网意见。2013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基于以上判断,英利持续看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2年,英利实现了全年出货量2.3吉瓦,同比增长43%,位居行业第一。2013年,公司制定的全年发货量目标是3.2至3.3吉瓦,比2012年增长40%。围绕这个目标:首先,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334”战略的实施(30%地面电站、30%屋顶电站、40%独立系统),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日本、南非、南美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深耕国内市场,并与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合作,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其次,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向下游延伸,参与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的开发,丰富企业的盈利模式。第三,我们也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有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并且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预计欧洲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将下降至40%左右。第四,企业内部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蓝领工人的培训、草根创新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央视网:目前,英利针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货量是否发生变化?

英利集团:2012年,英利在欧盟的销售收入占比约为62%。经过对市场的综合判断,我们认为,2013年全年针对欧盟的出货量约占全年总出货量的40%。

央视网:最近有观察家发现,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后,国内的光伏产品价格非但没有降价,反而有涨价的势头,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英利集团: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在欧盟双反终裁结果出台前,欧洲的安装企业开始加紧囤积产品、短期内抢货,补充货源。另一方面,是因为之前产能过剩的时候整个行业一直在低价竞争,光伏组件价格接近成本价,现在价格的回暖是理性回归。这种合理回弹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同时,在市场调整过程中,一批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不占优势的小企业被淘汰,产能过剩的情况正在得到缓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政府快速出台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拟推六项解决措施,直指困扰光伏行业的发电量收购、补贴发放不到位、融资困难等问题,都给了行业很大的发展信心。

最后,还有几个数字值得关注。按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的说法,国内有近4亿千瓦的光伏屋顶电站安装空间。市场分析人士据此指出,如果以目前1万元∕千瓦的屋顶电站综合造价测算,这一市场的远景规模可达4万亿元。

新疆:打造“陆上三峡”


中国光伏企业生产图

央视网(记者马旭 报道)继2012年美国对从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后,今年6月,欧盟的“双反”对中国光伏设备制造业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很多国内光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生存还是灭亡?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积极“自救”求生。

5月15日13时18分,对于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这一天,阿瓦提光伏电站一期20兆瓦新建工程并网一次成功,迈出新疆公司光伏发电第一步。5月31日凌晨8时40分,在哈密市光伏产业园区的哈密石城子2×20兆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同时建设并投运新疆哈密电网首座220千伏汇集站工程。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接连上马,开启了新疆公司新能源产业的新篇章。

新疆独特的风、水、光资源,吸引着众多能源企业纷至沓来“跑马圈地”。“通过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比例,在发展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加快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设步伐。”华电新疆发电公司总经理杨明表示,把握能源变革趋势,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乘风借光,打造陆上三峡,新疆具有主场优势,在本土作战,我们大有可为。”

“建光伏项目,符合国家倡导的产业政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新方向。”华电新疆发电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说。据他介绍,国家现在对光伏电站的补贴政策较好,一度电给发电企业补贴0.75元,所以发电企业都愿意对光伏项目进行投资,但不足是补贴政策缺乏稳定性。“一座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收回成本得20年以上,企业刚好可以实现保本经营。但期间突然降价,必然影响发电企业的投资收益。”该管理人员希望国家的补贴政策应该更加持久,尽可能延长电价补贴期限,企业才能够有针对性、持续性地进行投产。

华电新疆发电公司处于光伏产业的末端,对国家补贴政策极为敏感,可以理解。

新疆特变电工不同,它是中国最早涉足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产品从石英矿、多晶硅、组件、逆变器一直延伸至电站开发建设,是我国唯一拥有全太阳能产业链的企业。在2012年多数中国光伏制造企业艰难度日的情况之下,特变电工仍保持高速成长,特别是光伏电站业务、逆变器业务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据悉,仅2012年,特变电工便完成了451兆瓦电站建设,排名国内第一、国际十强。

伴随着光伏装机量的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逆变器领域。据悉,在2013年3月份的一次国内50MW电站项目招标中,国内不只一家逆变器企业报价低于0.4元/瓦,而一年之前的报价是0.7元/瓦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少华对业内这种恶性低价竞争行为表示了担忧。他认为,逆变器的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对普及光伏电站是积极的。但当前的逆变器市场处于快速洗牌的过程,部分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尤其是新进企业,采取低价策略,对中国逆变器行业良性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这也会对中国逆变器行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障碍,让海外用户认为中国的产品低价、低质。由于低价竞争必然造成企业资金拮据,无法支撑后续研发,就谈不上产品更新换代,更谈不上为客户提供更先进、更低成本的产品,其结果是造成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光伏电站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它必须不间断地运行25年,产品价格降低的前提是保证25年使用寿命周期。”阮少华认为,当前的光伏市场虽然存在一定的危机,但整个市场的发展并未停止。首先,中国市场受惠补贴政策的落实,电站装机必然会出现较大增幅。其次,国外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崛起。在两个市场的驱动下,未来的光伏装机量仍将快速攀升。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记者调查
欧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