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条件,似乎零部件、IT等领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企业满足要求。去年,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就已获得了专用电动车的生产资格。

根据上述条件,似乎零部件、IT等领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企业满足要求。去年,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就已获得了专用电动车的生产资格。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继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美国电动车制造企业菲斯科之后,还与通用、宝马、奔驰、福特等具有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的企业建立了供应商配套关系。如果要放几条“鲶鱼”进来,万象或许会成为其中之一。

此外,一些来自IT行业的公司也在跃跃欲试。在今年3月底举办的中国车联网大会上,小米手机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曾高调表示,小米在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此外,新能源锂电池生产企业山东海霸集团,也有意投入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

而作为此次准入政策提议的起草者,中汽研也开始着手布局电动汽车市场。日前,中汽研发布公告,将投资1.24亿元,对外投资设立两个公司,包括建立电动汽车技术开发平台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这其中,中汽研将投资1亿元,设立独资子公司重庆凯瑞电动汽车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瑞电动”)。

据了解,凯瑞电动的经营范围是与车辆电动化相关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汽研相关负责人表示,凯瑞电动将充分发挥中汽研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建立电动汽车技术开发平台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业内人士指出,中汽研建立公司电动汽车技术开发平台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有利于其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发展。无疑,中汽研也希望自己成为为数不多的“鲶鱼”之一。

猜想

低速电动车企有戏吗?

虽然一些零部件、IT行业巨头对进入电动车领域已经跃跃欲试,但有了解政策背景的业内人士认为,放开电动汽车生产准入,虽然是受到特斯拉获得成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规范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低速电动车的发展。比如在山东省,未获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低速电动车在当地市场已达100万辆的规模,出现良莠不齐、安全标准缺失等诸多乱象,亟待规范。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也对记者表示,“既然政策面对非汽车制造商放开电动车生产牌照,除了引进新生力量激活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外,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对蓬勃发展的低速电动车进行引导和规范,而这也有望成为汽车产业政策松动和革新的一个引子。

今年5月,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上汽集团考察时提出,对新能源汽车“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为什么提出“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张志勇认为,这实际上是终结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旷日持久的路线之争。“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也适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不管什么技术路线的产品,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好。”而这其中也将包括促进具有较大需求的低速电动车的健康发展。

如果低速电动车领域也位列其中的话,那么包括山东的时风、唐骏,河北的御捷、新宇宙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低速电动车企业都有可能成为“鲶鱼”之一。据记者了解,为了成为这条搅活池水的“鲶鱼”,时风一直在不断的投入与创新。其在搭载铅酸电池电动车的起点上,进一步开发了锂电池电动车。而目前,时风锂电池电动车已顺利通过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这也就意味着,时风锂电池电动汽车符合财建〔2013〕551号文件“2013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这样一来,一旦获得准入资格,100Ah的时风锂电电动车将获3.5万元补贴,150Ah的时风锂电电动车将获得5万元补贴,市场前景广阔。”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说。

尽管刘成强对低速电动车获得资质前景充满乐观,但王秉刚仍然对此有些担忧。他认为,能否放开普及低速电动车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在市场上,低速电动车存在较大需求,2013年的销量达到约15万辆,规模在正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0倍以上,但低速电动车的确也存在不安全、技术起点低等方面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6月12日山东省公布小型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其中要求工艺装备投资规模不低于2亿元(不含土地价值);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亿元。企业生产的小型电动车需按国家标准(50km/h)通过碰撞试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并设置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技术等门槛。业内人士称,“未来非汽车企业生产电动车的准入门槛,相比上述标准只会提高,不会降低。”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万向集团
中国电池网
小米公司
时风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