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已实现“弯道超车”并领跑全球的产业中,广东往往是最先感知并率先行动的省份,成为该产业的培育与兴盛地。其中,新能源产业就是广东已经跑出巨大优势的产业之一。

比亚迪六角大楼 图/比亚迪人

比亚迪六角大楼 图/比亚迪人

有这么一个地方,地处南海航运枢纽,自秦汉时期便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清朝更是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由于邻近港澳,先天优势突出,加之后来的改革开放,让其经济开始插翅腾飞。

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创新力的省份之一,今年上半年,这个地方GDP突破6万亿元大关,跨上新的增长台阶。

这个地方,就是连续34年位居国内生产总值全国第一位的经济大省,GDP总量已超过韩国、巴西、澳大利亚等一众国家的“中国南大门”——广东。

2023年上半年全国内地省份GDP排名TOP

那么问题来了,走在前列的,为何是广东?

创新力:一个城市经济的转变核心

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广东的崛起,跟制造业密不可分。

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开工动土,炸响了轰动全国的改革开放“第一炮”,这一炮撼动的不光是项目土地,还有当时市场经济的硬板思想,让企业真正可以自主开发、经营的观念。

蛇口工业区标语 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蛇口工业区标语 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此后的蛇口涌现出无数创业者,招商、平安、华为、中集等知名企业皆出自于此,这也让蛇口工业区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各地研讨的样本。同时,凭借政策和环境硬件,蛇口工业区成为外商公认的深圳特区投资环境最好的片区之一。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南头管理区和蛇口管理局合并成立南山区。据悉,南山建区时GDP仅有78亿元,而到2022年,南山区GDP已达8036亿元,增长超百倍。

7月26日,来自深圳南山区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威迈斯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深圳市南山区资本市场协会数据,截至目前,深圳市上市企业达到545家,其中,土地面积仅187.53平方公里的深圳南山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209家,上市密度全国第一。

电池网注意到,1992年,南玻集团成为南山第1家上市企业;2022年,一博科技成为南山第200家上市企业,前100家用了23年,后100家仅用7年。200家上市企业的成长史,是南山区成立30年来高速发展的时代缩影,同时也是广东快速发展的代表特征,一批批新锐企业,从这里冉冉升起。

资料显示,目前,广东境内外的上市公司总数高达1100多家,是我国唯一一个上市公司数量超过千家的省份。据同花顺iFind数据库消息,目前已有881家上市粤企披露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81万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4017.90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62和3.65%,双双大幅高于A股整体水平。

从盈利情况来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881家上市粤企中有689家实现了盈利,占比达到78.20%,438家上市粤企净利润同比上涨,占总数的49.72%。

政府方面消息,今年以来,广东重点推动近50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超1.3万亿元,1-7月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0%。据广东主要经济指标数据,2022年,广东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4万亿元,占全国的1/8。今年上半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55.1%,创出历史新高,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8.2%。

据悉,广东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非常之多,即便是深圳之类的制造强市也是如此,大批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为此,广东提出聚焦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产业集中布局,打造广东制造新支柱。

目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产业占比正在逐渐加大,且新兴产业对于产业规模、技术优势以及资源优势更为看重。7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参加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时表示,比亚迪1995年在广东深圳成立,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这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当中,中国企业的全球优势正在逐渐提高,国内企业以技术、人才、品牌等多重优势逐渐进军海外市场。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已实现“弯道超车”并领跑全球的产业中,广东往往是最先感知并率先行动的省份,成为该产业的培育与兴盛地。其中,新能源产业就是广东已经跑出巨大优势的产业之一。

新能源:一个城市跃升的关键节点

比亚迪

8月9日,比亚迪迎来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电池网注意到,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用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时1年半;从“300万辆到500万辆”,历时仅9个月。

王传福表示,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不再被“卡脖子”,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此外,7月3日,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在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举行,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凸显出广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28.74%,规模居全国第一,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便有一辆是“广东造”。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大国,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制造业再次创下的新高度。

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排名来看,排名前三的企业即比亚迪、特斯拉与埃安。而这其中,比亚迪、广汽埃安总部皆位于广东。这也是广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秘籍”之一,发挥“链主”效应,依托头部车企带动产业链聚集。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规模以上整车制造企业超过25家,规模以上零部件和配件企业超过90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涵盖整车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环节,并在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激光雷达等全部领域都有企业布局。

其中,广州、深圳、肇庆等地集聚新能源汽车核心企业,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不断落地,已初步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德国大众CEO赫伯特·迪斯曾直言,中国电动车产业已驶向全球,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企业正在粉碎德国百年来燃油车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在新能源产业高歌猛进地带动下,除新能源汽车以外,新型储能也成为国内外最火热的产业之一。广东作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且以制造业当家的省份,电力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支撑,其稳定供应对广东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服务制造业,培育新型储能来为制造业企业赋能,提出“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致力将新型储能发展为继汽车制造业后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广东省锂电池产业区域布局

电池网了解到,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广东省进一步优化锂电池产业空间布局,分为储能电池、储能系统、电池四大主材以及其它材料、设备以及电池回收等多个产业集聚区。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与瑞浦兰钧签署了广东瑞浦兰钧能源有限公司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设计年产能16GWh,该项目将作为瑞浦兰钧华南生产基地,助力开拓华南市场。

南方日报此前报道中,瑞浦兰钧董事长姜森曾表示,“锂电池生产基地选址,要不就离客户近一点,要不就离上游近一点。这两点佛山都具备了。”

资料显示,针对新型储能,广东省各省市已相继发布行动计划,其中广州目标2027年新型储能营收目标达到1000亿,储能项目按放电量给予电费补贴;东莞目标2025年底前,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率先突破1000亿元规模,对投资主体提供电费补助、利息补助、一次性奖励等补贴;佛山已引进23个储能项目,并制定一系列补贴措施;深圳则将新型储能列为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设立总规模超20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基金,对企业提供项目投资补贴、研发补贴等多项支持。

据了解,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完整,相比于其它城市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据政府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深圳新型储能产业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市从事储能相关经营业务的储能企业已超700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便携式储能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份额。

2022年9月,位于深圳的华宝新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便携储能第一股。据悉,深圳目前已汇聚比亚迪、欣旺达、华为数字能源等三大生态链主导企业,华宝新能、豪鹏科技、雄韬股份等户储场景企业,以及贝特瑞、德方纳米、星源材质、新宙邦、科达利等电池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城市分布 图/胡润研究院

《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城市分布 图/胡润研究院

9月7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深圳是最善于培育能源产业民营企业的城市,有11家企业上榜。其次是4个长三角城市,无锡有7家,上海、宁波和苏州各有6家。这几座城市的工业基础很扎实,当新能源的风口来临时,可以快速承接相关技术及产能。”

能够看到的是,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销量的一次次突破,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关键支撑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加速超越的缩影。

当然,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质量,产销量只是关键指标之一,如果往深层次去看,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由于扎根于广东这片沃土,有着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及政策支持,才使得企业发展更具备优势。

领跑者: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重任

产业更迭,往往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命运。

今年1月,福布斯中国推出新生代独角兽榜单,2022年全球独角兽的总数量达到1,597家。四个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独角兽占全球总数的90%,按照赛道统计的新增独角兽数量看,新能源、清洁技术、医药、生命科学以及加密技术等仍然是全球创新主阵地。

榜单显示,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链带动下,中国的创新阵地在整体南移。2022年,中国比上一年新增74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广东省创造的独角兽占到了新增总数的四分之一,超过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新增的独角兽中近五成为新能源相关企业。

从广东入榜企业来看,包括广汽埃安、欣旺达EVB、高景太阳能、Growatt、金晟新能源、巨湾技研、德兰明海、如祺出行等多家新能源领域企业,其中,广深新晋独角兽企业达到16家,占比84.2%。

可以看到的是,创新力的不断爆发是广东在新能源产业领跑的持续动力,广深所蕴含的深厚产业基础和创新人才支撑,也成为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助推广东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也能够看出,未来新兴产业将成为广东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

值得关注的是,榜单提到,中国的产业方正在更快地创造独角兽,一般中国初创公司成长为独角兽需要5到6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些产业孵化独角兽公司的平均年龄不到4岁。

广东省“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

另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产业布局显示,广州在10个支柱产业中“三★”产业集群布局最多,达到8个;深圳、佛山则分别有5个“三★”产业集群布局。同时,在新兴产业方面广州、深圳两市均有10个“三★”产业集群布局。

通过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广东地区正通过产业集聚不断提升产业运行效率,继而持续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一个完善且良性的运行模式,同时可以吸引外部企业助推产业集群更完善,相互赋能,让产业运行效率提升至极致。

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方面消息,广东下一步要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加大省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优化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5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100家“链主”企业引领、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攻坚、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讲到,2023年,广汽集团还将继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挥广汽作为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作用,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投资布局“延链”,投资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能源生态等项目,构建产业生态圈。

除此之外,电池网了解到,今年广东各地区涌动一股“出访热”,由党政主官带队,前往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英国、挪威,主要目的是经贸考察。

据悉,今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在广东地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通过各地市主要负责人抓招商,来推动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局面。

文件指出,将实行招商引资工作每月通报,对招商实绩突出的地市、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表扬和激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约谈、警示;建立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强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招商选资;支持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强化外资总部经济规划,建立专业服务中心,在企业开办、房屋租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此次各地高密度外访,其目的也是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紧密的外部经济纵深,吸收一切代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方向的先进前沿技术,占据新兴产业高地,加快抢占风口、加速产业集聚成势。

结语:广东,正当其时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细分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经济舞台大放异彩。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让更具备产业优势、创新优势的城市更受青睐,会促使当地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韧性更强。

当前,全球产业正在进入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从高碳产业到低碳经济的阶段,每一次的产业变革、技术迭代,都意味着产业格局的重塑,也给更多企业提供了加速赶超的机遇。回首数百年世界工业史,没有永恒的产业王者,只有各种领先的创新技术,推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广东省的成长史,更像是一部中国高科技奋斗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里依旧是一座年轻且生机勃勃的城市,在新兴产业或许还有更多的科技造富故事等待上演。正如日前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所讲,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锂电池
新能源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