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特斯拉还是一家不怎么被外界看好的新能源汽车股。准备做空其股票的投资者和做空报告在市场上不时浮现,股价极度低迷。美国资本市场知名做空机构香橼曾两次发布做空报告。

ABEC 2020

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特斯拉的股价上周再度大涨近20%,总市值飙升至4641亿美元。11月17日,特斯拉被正式纳入纳斯达克指数,这可以为特斯拉带来更多被动买入资金。

一年之前,特斯拉还是一家不怎么被外界看好的新能源汽车股。准备做空其股票的投资者和做空报告在市场上不时浮现,股价极度低迷。美国资本市场知名做空机构香橼曾两次发布做空报告。

中国市场拯救了特斯拉。2019年10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产业园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投产,一期工程初步年产能15万辆。随后,特斯拉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从去年10月至今,特斯拉的股价上涨超过8倍。

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仍然坚守在传统燃油车的传统车企,市值低迷。丰田汽车一度是全球最贵的车企,如今其市值仅及特斯拉的一半。丰田汽车一年的销量可以达到1000万辆,对比之下,据天风证券,特斯拉2020年销量最多只有60万辆。

争议新能源汽车泡沫

传统车企与新能源汽车估值上呈现明显分野,背后折现不同的行业前景和业绩增长空间,但是也隐约透露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估值泡沫。

政策与愿景

挪威商学院的乔根·兰德斯教授在其《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描绘了一幅30年后的世界图景,如果对于能源使用控制不力,碳排放不能有效降低,全球气温将上升2.2℃,洪涝灾害、极端天气增加,飓风更猛烈,虫害也会增加,数百万人可能因此流离失所。

基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潜在灾难的担忧,1992年,178个国家和地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可以说是全球各国联合对抗气候变暖的最早行动了。随后,各缔约国先后签署《京都议定书》(1997年)以及里程碑意义的《巴黎议定书》(2016年),远景目标是2050年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的幅度以内。各国承诺减排,加速能源使用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推广新能源。

中国方面。2020年9月,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布中国碳中和目标,承诺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排放中和。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成为政策要义。因循上述要求,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kws/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减排方面,依据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2025、2030、2035年三个阶段,乘用车(含新能源)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达到百公里4.6L、3.2L和2.0L,分别较2018年平均5.8L油耗下降21%-66%;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的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达到百公里5.6L、4.8L和4.0L。

欧盟方面,政策更为激进,制定了严格的碳减排标准。据2019年4月欧盟发布的碳排放标准《2019/631文件》,规定2025、2030年新登记乘用车CO2排放在2021年(95g/km)基础上分别减少15%(81g/km)、37.5%(59 g/km),每超标1g/km罚款95欧元。据ICCT披露,欧盟乘用车实际碳排放从2001年169g/km下降到2019年122g/km,累计降幅27.8%。

11月17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表示,英国将在2030年禁止销售汽油、柴油驱动的小汽车以及货车,旨在满足本国净零排放的气候目标。这是自今年2月英国将禁售计划从2040年提前到2035年之后的再度提前,比原定计划提前了整整十年。

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挪威要求2025年新能源车新车销售占比100%,欧盟与日本则分别制定了20-35%不等的目标空间。

美国方面,目前相对保守,尚未制定统一的路线图。不过,随着拜登当选美国新一届美国总统,普遍认为,其将推动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今年7月,拜登在其竞选纲领中概述了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2万亿美元计划,承诺在2050年之前美国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并达到净零碳排放。

与政策相匹配,全球各大车企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争夺,并制定了各自的目标。

11月5日,大众集团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进一步展现了其关于低碳未来的愿景,承诺将于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根据大众集团的规划,未来十年,大众计划推出约70款纯电动车型,到2030年生产大约2600万辆纯电动汽车。

据丰田汽车2019年中发布的规划目标,2030年全球电动化汽车销量超过550万辆。到2025年,油电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在全球推出全系列车型;到2030年在全球导入10款纯电动汽车,零排放车型销量100万辆以上。

另据福特汽车2018年发布的“中国2025计划”,到2025年底将在华推50款新车。2019年,福特汽车还宣布扩大全球充电网络布局,承诺投入110亿美元加速研发新能源车型。

国内车企当然不甘落后。比亚迪一直走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前沿,其目标是成为全球新能源车标杆,目前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占其总销量的一半。长安汽车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香格里拉计划”,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1000亿元,努力实现新能源的占比到2025年超25%,2030年超过60%的目标。11月20日,广汽集团发布“1615战略”,力争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新车20%销售目标。

政策与产业共振,描画出新能源汽车灿烂的前景,并驱动新能源汽车今年在中欧两地市场共舞。

从数据来看,中欧两地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以来表现抢眼。其中,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整体增长接近一倍。据平安证券研报,英国10月电动车销量增长172%,德国增长303%,今年1-10月,德国销量增长192%,意大利增长170%。

争议新能源汽车泡沫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2020年,中国市场整体略有放缓,但是三季度以来快速恢复,10月份同样取得翻倍增长,产业景气度快速上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104.5%,其中纯电动车增长115%。

全球汽车产业市值分野

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的上升,提振了产业情绪。多家机构发布针对未来的乐观预测报告。

据国际能源署(IEA)今年6月发布的《全球电动车展望》,在既定的政策情景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存量(不包括两轮和三轮车)达到近1.4亿辆,占全球车队的7%;如果完全符合《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情景,那么全球电动汽车存量(不包括两轮/三轮车)将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2.45亿辆汽车,是当今水平的30倍以上。

另据彭博新能源今年5月发布的《长期电动汽车展望》报告称,受到新冠病毒冲击,预计电动车销量将在2020年下降18%,至全球170万辆。但是,今年燃油车的销售将下降得更快(下降约23%),并且汽车电动化趋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加速。报告显示,到204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新乘用车销量的58%,占整个车队的31%。此外,燃油车的全球销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在危机后的暂时复苏之后,将继续长期下滑。

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绝非好消息,双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以中国市场为例,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04.5%,同期全国燃油车市场增长速度要慢于新能源车。从全球来看,也是这样的趋势。以欧洲为例,今年10月,欧洲市场汽车销量下滑7.85%,但是同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则近乎翻番。

这些趋势让不少的观察人士更加坚信,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燃油车最终会被投资者抛弃。

据联合国支持的“责任投资者组织”(UN PRI)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称,对气候变化的“不可避免的政策反应”使股市的赢家和输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随着各国争相履行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所规定的限制全球变暖的义务,旨在降低碳排放的规定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加速实施。

报告还预测,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在2027年前后达到巅峰,这样的转变也可能催生赢家。电动车的汽车制造商和推动低碳电力的电力公司市值未来可能增加一倍以上。最终结果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估值暴涨,传统车企则由于远景受到抑制,某种程度上被投资者疏远。

乔根·兰德斯教授也认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将导致应用全球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在2040年达到峰值。这一结论隐含的逻辑在于全球电动汽车的广泛市场推广,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下降。

全球不同能源类型的使用情况,1970-2050年范围:能源使用量(0-70亿吨石油当量)

争议新能源汽车泡沫

全球汽车产业市值因此分野,这一过程加速于2019年10月。彼时,受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消息刺激,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其中,特斯拉迄今上涨超过800%,并在今年7月超过了丰田汽车,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汽车企业,目前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3万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丰田、大众汽车、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则被投资者冷落。Wind数据显示,特斯拉当前估值已经超过了3万亿人民币,其一家的市值正好是丰田市值的2倍,是中国最大车企上汽集团的10倍,是中国最知名的两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或者蔚来汽车的7倍。

一起来看一下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大车企,不难看出,特斯拉雄踞榜首。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