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引起了人们对那些非汽车类公司能够拿到电动汽车生产牌照的遐想,无论怎样,未来,“中国特斯拉”将很快登上新能源汽车舞台。

新能源汽车准入欲放宽 “鲶鱼”争夺战已上演

    11月26日发改委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生产准入条件做出相关规定。此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给非汽车生产商发放两到三张专门的电动汽车生产牌照,最早年内获批。发改委此次公开征求意见,表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有望进一步放宽,将引入更多非汽车生产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在国内汽车市场特斯拉概念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似乎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动车生产门限放宽的期待。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发改委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中国电动车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商,而新的参与者将利用其擅长的技术对市场带来冲击。这也引起了人们对那些非汽车类公司能够拿到电动汽车生产牌照的遐想,无论怎样,未来,“中国特斯拉”将很快登上新能源汽车舞台。

  准入放开 盘活市场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包含多种因素,除了电池性能、充电网络和地方保护外,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准入也是关键因素,非汽车制造商进入门槛高,仅一张牌照就价值不菲。而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此前并无传统汽车制造经验,但凭借先进电池管理技术,生产的特斯拉汽车就成为了行业标杆。

  “其实,政策面放开非汽车生产企业的电动车生产资质,也是受到特斯拉异军突起的启发,以刺激更多领域的新兴力量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汽研相关负责人说。

  从非汽车企业进入电动车行业获得成功的最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特斯拉除了作为标杆外,还将产生助推作用。“非汽车厂商不存在电池技术、整车制造等路径依赖,且随着特斯拉放开技术专利,也将直接降低未来电动车的制造成本和门槛。”国内某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由于受思维惯性、技术路径依赖和现有资产拖累,很难有积极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他呼吁政府要创造鼓励竞争的环境,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进步。在接见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时,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工信部部长苗圩均表示,特斯拉做到了很多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企业还未做到的事情,希望特斯拉的到来能够让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更有活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早在几年前就说过,未来引领电动车技术的有可能是汽车领域之外的相关企业。

  “生产条件适当放开,能够吸引互联网企业以及一些零部件生产商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加速发展。”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是,让什么样的企业获得电动车生产资质是这一政策实施的关键,如果条件设定得不合理,也可能引发后患。”对此,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电动汽车,需要在汽车制造领域有一定的积累,这是保证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条件。

  “门票”角逐 花落谁家

  其实,此前业内部分人士认为,能成为“中国特斯拉”的候选者数量并不会太多,但从发改委的这次态度上来看,能够获批进入电动车制造领域的非汽车生产企业将有可能适度放宽,也许不止两三家而已。那么,能最终获得生产牌照的企业会在哪些领域中产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究竟是具备电驱动技术的零部件企业,还是拥有互联网思维的IT企业,亦或是优秀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呢?

  “进入电动车领域的非汽车企业,必须在研发领域有较大投入,并已经掌握包括电机、电控、电池等制造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此外,这些企业还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并且是真正想要生产电动车的企业。”王秉刚对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为非汽车企业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设置“高门槛”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们的共识。王秉刚表示,非汽车生产企业进入电动车领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设定准入条件,谨防出现获电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不产电动车,而是出卖生产资质,或打着生产电动车的招牌生产传统能源汽车等现象。

  根据上述条件,似乎零部件、IT等领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企业满足要求。去年,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就已获得了专用电动车的生产资格。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继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美国电动车制造企业菲斯科之后,还与通用、宝马、奔驰、福特等具有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的企业建立了供应商配套关系。如果要放几条“鲶鱼”进来,万象或许会成为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中国电池网
政府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