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2015年中国车用三元/锰系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注:指电芯企业)(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6年8月20日)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三元/锰酸锂系

2015年中国车用三元/锰系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 

图4. 2015年中国车用三元/锰系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注:指电芯企业)(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6年8月20日)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三元/锰酸锂系动力电池路线的兴起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这个队伍中。2015年共有44家电池厂商向新能源汽车市场供应了410.56万kWh的三元/锰酸锂系动力电池产品(不含使用钛酸锂的三元电池),其中,前10强占据了不到64%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明显不及磷酸铁锂。该市场目前还谈不上有寡头,排名榜首的是与北汽新能源和北京电控合作的韩国厂商SK创新,市场份额10.85%。其他2家韩国厂商LG化学和三星SDI也都进入到前10强榜单。

天津力神、比克和盟固利这3家中国老牌锂离子电池厂商分列2015年三元/锰酸锂系动力电池供应榜单的第2至第4位,2015年三元/锰酸锂系动力电池的供应量都超过了30万kWh,各自市场份额见图4。后起之秀山东恒宇和多氟多发展速度很快,2014年开始崭露头角,2015年更进一步,年销量都在15万kWh以上。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Power)被金沙江资本收购之后,专心开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软包电池旗帜性人物郭春泰创建的捷威动力的三元动力电池产品得到了奇瑞等车企的认可,销量藉此大幅攀升,以超过11万kWh的成绩跻身2015年前10强。

由于与宝马(中国)公司的合作关系,CATL已确定在电动乘用车市场以三元/锰酸锂系动力电池为主,相关进展也非常快,2015年CATL的三元动力电池销量也已突破10万kWh大关。此外,2015年车用三元动力电池销量在5万kWh以上的还有福斯特、苏州星恒、苏州宇量、谷神能源、江苏天鹏、浙江天能、湖南桑顿、万向、江苏智航、苏州新中等企业,这其中,既有老企业,也有新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1.5 电池产品供给现状2(按产品形态分)

中国电池厂商在开发车用动力电池技术之初,多数厂商选择的都是方型电池路线,因此,这条路线发展得最成熟,产业集中程度也最高。如图5所示,2015年方型电池992.18万kWh的总需求中,比亚迪、CATL(前身是ATL动力电池事业部)、国轩高科、天津力神、中航锂电(其中中航锂电有点特别,产品形态是软包和方型的综合体)这5家厂商占据了76.44%的市场份额,处于第一梯队;其中比亚迪一家占据了近30%的市场份额。

万向、光宇、中聚、山东威能、江苏春兰、山东衡远、上海航天电源、苏州星恒等处于第二梯队,这些厂商与第一梯队厂商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年销量均超过了10万kWh。除了上述13家厂商之外,还有38家厂商2015年有方型动力电池供应市场,不过,这些厂商合计市场份额只有8.17%。

2015年中国车用方型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 

图5. 2015年中国车用方型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注:指电芯企业)(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6年8月20日)

 2015年中国车用软包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

图6. 2015年中国车用软包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注:指电芯企业)(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6年8月20日)

 2015年中国车用圆柱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

图7. 2015年中国车用圆柱动力电池市场前10强(注:指电芯企业)(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6年8月20日)

中国厂商的软包动力电池路线其实也很早,但到目前为止,走这条路线的厂商还不多,2015年只有24家厂商有产品供应,主要原因是软包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偏高。较少厂商的参与也导致这条路线的产业集中程度较高,前5家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了60%。

在特斯拉崛起之前,没有电池厂商考虑在新能源汽车上采用圆柱电池,主要顾虑就是安全问题。特斯拉利用加州硅谷高超的IT技术从电池外部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这条路线开始在全球风靡起来,LG化学和三星SDI等锂电巨头纷纷参与其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硅谷海归(尤其是参与过特斯拉模组技术开发的华裔工程师)回国创业或加盟电池厂,开发使用18650型圆柱电池的模组产品,使得中国市场迅速涌现出一批开发圆柱动力电池的厂商。2015年有34家厂商的圆柱产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应用。

图7的10家厂商中,除了沃特玛、苏州宇量、新太行、珠海银隆和波士顿动力之外,其余5家的圆柱动力电池产品全部都是18650型。其中,沃特玛一枝独秀,以92.66万kWh的供应量占据了27.55%的市场份额。三星SDI虽然在西安兴建了方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并于2015年10月正式投产,但它2015年供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中,超过80%是圆柱电池,据悉,这主要是受中国车企和模组厂商的推动所致。没有进入前10强的其余24家厂商也都是18650型产品。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动力电池
中国电池网
三元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