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利润看,除易成新能外,7家上市公司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其中,杉杉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逾23倍;2022年一季度均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在2021年负极材料业务产能利用率实现翻倍。从产品储备看,硅基负极材料整体布局加速。

负极材料

受益电池新能源产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22年以来,负极材料领域项目签约、开工投产以及引入战投动作不断。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年初以来,在负极材料领域已有17个投资项目获官宣,投资金额高达663.32亿元,年产能涉及214万吨;开工投产项目24个,21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达817.1亿元,年产能涉及279.1万吨。

同时,为降本保供,今年以来,电池企业纷纷通过战略入股等方式,加强对负极材料环节的控制。如,云南中科星城引入亿纬锂能;杉杉股份引入宁德时代、比亚迪;道氏技术引入比亚迪;贵安中科星城引入宁德时代;河北坤天引入蜂巢能源等新股东。

电池网对8家负极材料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进行汇总梳理,从净利润看,除易成新能外,7家上市公司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其中,杉杉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逾23倍;2022年一季度均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在2021年负极材料业务产能利用率实现翻倍。从产品储备看,硅基负极材料整体布局加速。

产能利用率大增

中国宝安(000009.SZ)

2021年,中国宝安实现营业总收入176.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1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49%。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94亿元,同比增长53.26%;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13.21%。

其中,中国宝安集团旗下负极材料子公司贝特瑞(835185)2021年实现营收104.91亿元,同比增长135.67%;归母净利润14.41亿元,同比增长191.39%。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0.79亿元,同比增长1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72.2%。

2021年,贝特瑞负极材料销量16.6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4.59亿元,同比增长104.96%;负极材料产能14.47万吨,产量17.01万吨,产能利用率117.60%,2021年末在建产能26万吨。

硅基负极材料方面,贝特瑞目前拥有硅负极产能3000吨,正在扩建2000吨产能,此外还有在深圳新建的4万吨/年的产能。公司硅碳的掺硅含量基本在5%-10%水平,随着未来技术水平的提升,掺硅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杉杉股份(600884.SH)

2021年,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归母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增长2320%。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0.29亿元,同比增长25.76%;归母净利润8.07亿元,同比大增166.93%。

负极材料业务方面,2021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64.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5亿元,同比增长199.91%,年出货量超过10万吨。2022年一季度,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增长43.44%。

目前杉杉股份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石墨化配套产能4.2万吨,内蒙古包头二期6万吨负极(配套5.2万吨石墨化)将在2022三季度达产,预计2022年底公司负极有效产能达18万吨,石墨化自供率超过50%。目前公司规划产能包括四川眉山2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10万吨将在2022年底投产,以及云南安宁3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

硅基负极材料方面,杉杉股份硅基负极产品率先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在消费和电动工具领域已实现百吨级销售,并进入全球优质电动工具生产商的供应链;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硅基产品通过了全球优质动力客户的产品认证,已实现装车,未来销量有望大幅提升。2022年公司将加快第二代硅氧负极材料的量产和应用,加强产线设备的自主研发,争取自主装备实现率达到90%以上。

璞泰来(603659.SH)

2021年,璞泰来全年营业收入89.96亿元,同比增加70.36%;归母净利润达到17.49亿元,同比大增161.93%。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1.31亿元,同比增长80.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7亿元,同比增长90.28%。

2021年,璞泰来负极材料主营业务收入51.29亿元,同比增长41.38%,公司全年实现销量97242吨,同比增长54.48%;公司石墨化加工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含内部销售),同比增长24.60%。

璞泰来力争2024年底实现40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产能。截止2021年年底,公司已经形成年产15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后续规划产能为四川20万吨一体化生产基地,其中一期10万吨产能预计于2022年年底投产,预计公司2023年负极材料产能25万吨,石墨化产能21万吨,石墨化自供比例可达84%。

硅基负极材料方面,璞泰来第一代氧化亚硅材料已进入量产导入阶段,高首效氧化亚硅和高容量纳米硅碳等新一代硅基产品的技术开发已基本完成,并在多孔硅、硬碳、软碳、超理论容量石墨、锂金属负极等新型负极材料技术方面进行了预研和探索。

中科电气(300035.SZ)

2021年,中科电气实现营收21.94亿元,同比增长125.33%;实现归母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123.10%。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58亿元,同比增长161.60%;实现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91.25%。

其中,负极材料板块,中科电气2021年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收19.26亿元,同比增加154.40%;负极材料销量5.9万吨,同比增加145.46%。

2021年,中科电气石墨类负极材料产能6.64万吨,产量5.88万吨,产能利用率88.56%,在建产能6.2万吨。公司相关新增产能建设项目正按计划积极推进当中,待全部建设完成后,公司负极材料产能将具备34-35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产能将具备29.5万吨/年(含参股子公司集能新材料石墨化加工产能3万吨/年)。

硅基负极材料方面,中科电气近年来持续在硅基负极上进行投入,目前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

科达制造(600499.SH)

2021年,科达制造实现营业收入97.97亿元,同比增长34.24%;实现归属净利润10.06亿元,同比增长284.60%。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43亿元,同比增长20.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372.60%。

2022年1月,科达制造子公司科华石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贝特瑞(持股6.34%),并积极推进其石墨化产能建设,公司负极业务目前形成了“5万吨/年锻后焦-3万吨/年石墨化-1万吨/年人造石墨-1000吨/年硅碳负极”一体化产能布局,年内将继续新增1万吨/年石墨化及1万吨/年人造石墨产能建设。福建科华已于2021年12月获得新增5万吨/年石墨化负极材料节能报告批复,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建设。子公司安徽新材料与中天储能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探索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业务。

国民技术(300077.SZ)

2021年,国民技术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168%;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1849.09%。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49.35%;净利润2462万元,同比扭亏。

国民技术控股子公司斯诺实业专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2021年在内蒙地区投资建设的石墨化二期建设已正式试产,两条产线在满产状态下预计年产能可达到20,000吨以上,将使得内蒙古工厂规模化效应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稳定供应方面的能力。

2021年,国民技术负极材料生产量8,179.19吨;销售量7,691.64吨。公司负极材料类业务收入共计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5.31%。同时,公司还持续积极布局硅氧碳(含硅碳)负极材料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准备。

翔丰华(300890.SZ)

2021年,翔丰华主营收入11.18亿元,同比上升168.78%;归母净利润9983.94万元,同比上升119.65%。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4.51亿元,同比增长189.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68.16万元,同比增长82.43%。

2021年,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产能35,178吨,产量39,270.94吨,产能利用率111.63%,在建产能20,000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174.20%。

在发展战略上,翔丰华已涉及硅碳负极、B型-二氧化钛、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并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

易成新能(300080.SZ)

2021年,易成新能实现营业收入57.78亿元,同比增长45.4%;归母净利润亏损1.8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57.77%。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45.68%;归母净利润2703.98万元,同比增长833.52%。

易成新能已完成青海负极项目的股权收购工作,截至2022年2月,一期1万吨负极石墨化项目已投产。与淅川3万吨负极材料和石墨化一体化项目、平顶山地区3万吨石墨化后处理能力互为补充,未来平顶山、开封、青海、淅川四大负极材料产业基地协同发展。

竞争格局重构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90.5万吨,同比增长68.2%;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77.9万吨,同比增长86.4%。中国企业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由2020年的77.7%提高到2021年的86.1%。

从不同类别负极材料出货量来看,2021年中国天然石墨的占比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中国人造石墨负极石墨化环节由于能耗等多种因素导致短缺从而使得天然石墨的占比有所回升,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白皮书还梳理了从2018年-2021年四年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排名前十企业。总体而言,行业前三基本被贝特瑞、江西紫宸和上海杉杉霸榜。

此外,铝用预焙阳极产品生产商索通发展、建筑企业宏宇集团、锂电跨界新星龙佰集团、油气田服务领域上市公司杰瑞股份、高端特种电缆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尚纬股份等纷纷入局负极材料领域并进行大规模扩产。

随着大量现有企业的扩产以及新进入者入局,EVTank预计负极材料企业的竞争格局还将继续调整。

同时,EVTank还在白皮书中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负极材料总体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70.5万吨和705.4万吨,在全球出货量中的占比将提高到90%以上。

结语:在负极材料领域,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曾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用负极材料需求量达到226.2万吨,2030年将达到549.9万吨。考虑到部分产能因为能耗指标不能完全投产,且石墨化环节是制约负极材料产能释放的关键环节。因此,整个负极材料行业未来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

另外,在新兴技术路线领域,硅基负极材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年来,负极材料相关公司持续在硅基负极上加大投入,部分企业已实现产能放量、装车应用、量产导入等,整体来看,在动力电池产业化大批量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但已经在进行相关材料技术和人才储备的企业已具备先发优势。

[责任编辑: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负极材料
石墨负极
硅负极材料